全國政協十一屆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的第六專題是“推進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人口、資源、環境三者的協調發展”,這是長期受到各民主黨派、社會團體以及廣大政協常委、委員們關注的話題。
城鎮化帶來的城市人口激增、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壓力,水資源日益短缺、礦產資源開發殆盡,節能減排目標不升反降,部分自然保護區名存實亡……一系列令人感到緊張的問題鋪展開來,既反映了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嚴峻形勢,也為常委、委員發揮作用提供了空間。“形勢逼人更呼喚我們有所作為,面對危機不悲觀、不放棄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時刻在心頭多添幾分憂患意識十分必要。”一位委員的即席感受代表了大家的心聲。
“三條紅線”是“最嚴格”治水的底線
水資源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源,同樣也是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核心資源。今年1月,國務院專門出臺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目標和政策要求。
作為水利部副部長的胡四一常委在此次常委會議上提出,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要以水資源配置、節約和保護為重點,強化用水需求和用水過程管理,未來水資源管理必須確立“三條紅線”,即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
“到2030年全國用水總量控制在7000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以上;全國主要污染物入河湖總量控制在水功能區納污能力范圍之內,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95%以上。”胡四一說。
“自古以來,內陸湖泊就是我國各族人民賴以生活和生產的重要資源,也是中華民族創造燦爛文明的搖籃。目前,我國已有1000余個湖泊消亡。”袁祖亮常委認為,以湖泊枯竭為征象的水危機正在逐步向我們靠近,而主要原因就是湖泊上游的河流被截斷。“《管子》一書把河流喻為大地之筋脈,筋脈不能淤結,河流也同樣不能堵塞,如果被堵塞了,大地就會出問題。然而縱觀我國大大小小的河流被攔腰截斷者豈止一處?這些截流有沒有副作用,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思考。”
在我國近9萬座各類水庫中,中小型水庫占到九成以上,其中大多數由于壩體老化和淤塞等問題,各項功能逐步弱化,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地方防汛抗旱的重點和難點所在。鄭小燕常委提出,要改革中央水利資金投入機制,加大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投入。“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水利建設,尤其是中小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投入,中央財政要適當予以傾斜,降低市、縣一級配套投入比例,減免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的財政配套投入。”
“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該怎么辦
石漠化地區工程性缺水問題突出,加之貴州常年氣候災害頻發,旱、澇現象造成的水土流失十分嚴重。“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問題十分普遍。楊春興常委的發言將遠在西南高原的問題搬到了北京的會場,“要從根本上解決石漠化地區生態恢復與保護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要最大限度減少這些地方的人口,科學有序地實施整體移民搬遷。”楊春興常委建議實施“教育助推生態移民工程”,通過資助山區學生到外地接受職業教育的方式,使他們進城務工走出貧困,逐步減少石漠化山區的人口,減輕人口對資源消耗的壓力,讓生態在自然環境中得到更有效的恢復。
阿什老軌常委提出,要切實推進西南民族地區生態建設,嚴格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建議通過發展特色生態農業、合理開發境內水能資源、加大礦產資源監管力度以及引導開發旅游產業等措施,保護好民族地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永續發展探索一條新路徑。
馬志偉常委同樣提出要以昆侖國家公園建設帶動青海經濟發展。他認為此舉將有利于發揮青海的區域優勢,對原始資源進行整合、包裝、提升,對加快青海區域經濟發展,帶動西部綠色發展,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以昆侖文化為主題、以生態資源為依托、以保護性開發為前提、以低碳旅游業為龍頭、以解決民生問題為根本、以實現綠色發展為目標。”馬志偉的提議同樣為過去過度依賴資源、環境換取發展的西部地區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本。
煤炭枯竭警鐘長鳴,什么時候都“刻不容緩”
煤炭是我國的重要能源,在我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中的比例一直占2/3以上。王顯政常委一直十分關心煤炭資源枯竭問題,他認為到任何時候談保護煤炭資源“刻不容緩”都不為過。
王顯政常委提出,要進一步健全煤炭行業節能減排政策支撐體系,完善激勵和約束機制,實施有利于節能減排的財政、稅收、價格、信貸等政策;建立行業節能減排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標準和規范,完善節能減排責任追究制度;落實國家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扶持政策,鼓勵建設煤炭循環經濟工業園區,擴大試點范圍,著力推進煤炭行業節能減排工作。對于這些論斷,經天亮委員深表贊同。“當前我國煤炭開采浪費還較為嚴重,資源回收率不高,一些小型煤礦回收率只有35%左右,必須盡快加強煤炭資源管理,加強煤炭資源工作的檢查和監督,切實提高煤炭資源回采率。”
對于當前各地熱衷發展的新型煤化工產業,經天亮認為由于對煤炭資源和水資源有較高要求,又受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相關產業發展的制約,還面臨技術、市場、效益等方面的風險,絕不能遍地開花、無序發展。“新型煤化工可以作為國家戰略性技術儲備,不宜商業開發。要及時發布指導政策,有效引導煤化工產業發展,避免一哄而上的現象。”
要從“戰略”、“民生”兩個角度看待環境保護
城鎮化進程中對自然環境和資源的破壞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由于城市集中了越來越多的工廠和企業以及城市人口的急劇增加,使得工業污染和生活垃圾的排放量不斷增大,甚至超過了環境的承載能力而造成環境的失調和破壞。劉漢銓常委認為,保護環境必須要從發展戰略上有所調整,切實轉變城鎮化發展模式。“原有政府行政主導下的以城鄉二元體制為基礎,追求速度的粗放型城鎮化模式,已明顯不能適應城鎮化發展形勢的變化。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下,城鎮化主要依靠高資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粗放型經濟增長來推動,這種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發展模式顯然不可持續。建議由各城鎮孤立發展模式向大中小城鎮協調發展模式轉變,由粗放型發展模式向集約型發展模式轉變,最重要的是由城鄉二元模式向城鄉統籌模式轉變。”
“環境是人類和各物種賴以生存的基礎,然而由于人類活動頻繁以及生活消費模式的轉變,對自然資源過度耗用的結果,使環境問題進一步惡化,并正制約著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導致資源的枯竭、自然災害的頻生及傳染病的肆虐等問題,影響著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阿什老軌常委建議以可吸入顆粒物作為城市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通過加快城區工業污染源調整搬遷,集中整治低矮排放污染源,抑制建筑施工和道路運輸帶來的揚塵,加快高污染機動車淘汰進程等措施根治城市大氣污染。
話危機,謀出路,抒己見,求共識。會議期間,政協常委和列席會議的政協委員圍繞保護生態環境,淡水、土地、森林、海洋、濕地等資源保護與開發,推進節能減排工作,開發利用新能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具體問題,積極建言獻策,出現了一大批既是真知灼見、又富遠見卓識的議政成果。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觀點背后蘊藏著一個共同的心愿——“經濟健康發展穩中求進,人口資源環境永續協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