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通過手機下載一個客戶端,哪怕遠在天邊,用戶都可以和企業進行零距離溝通,享受保姆式服務。在中信重工新型客戶服務平臺上,每臺機器都仿佛有了“生命”,可以遙控指揮。
傳統的大型礦山機械在人們印象中總是“傻大黑粗”,而今,作為大型機械設備生產商的中信重工創新驅動的背后,是河南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大勢。伴隨著新科技革命特別是信息化的浪潮,“河南制造”正悄然發力“河南智造”。
看未來,制造業日趨智能化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裝備制造業更號稱“工業之母”,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一提到奔馳、寶馬,人們便會想到“德國制造”;一提到本田、豐田,人們也會想到“日本制造”;美國既是世界上信息化最發達的國家,又是制造業最強大的國家。沒有強大制造業的國家,不可能成為經濟強國。
當然,現代制造業的內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蒸汽機技術使工業由人力制作進入機械化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氣技術使工業由機械化進入電氣化時代。
而今,伴隨著新能源及生物、信息、新材料等技術的發展,世界正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新經濟時代,新科技革命正在催生新的產業革命。
特別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再工業化”、“再制造化”戰略,掀起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浪潮。
第三次工業革命給工業生產帶來的重大變化之一,便是制造業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等高端發展趨勢:機械設計制造不再只是依托圖紙,而能夠通過計算機程序模擬制造過程,產品具有感知、分析、推理、決策、控制功能……
“那些機器‘聰明’到可以自己運作了,工人們需要做的是故障排除、診斷以及與廠區的其他部門進行溝通。”全球最大的工業自動化跨國企業羅克韋爾自動化公司主席兼CEO基斯諾斯布什如是描述未來30年制造業的圖景。
智能手機、智能洗碗機、智能洗衣機、智能電視、智能儀表、智能車輛、智能機器人、智能材料、智能大廈……環顧四周,智能產品不知不覺間已離人們越來越近。
致力于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高端裝備制造業成為我國“十二五”規劃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而智能裝備制造又被列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點方向。據預測,“十二五”期間我國智能裝備年均增長率將超過25%。
當數字化、智能化的浪潮撲面而來,河南制造業準備好了嗎?
撬支點,提升河南制造競爭力
把握潮流,方能贏得主動。
提到河南制造,人們可能首先會想到洛拖、洛銅、洛軸、鄭紡機等一批大型企業,正是“一五”期間國家在我省的投資建設,奠定了我省的傳統制造業大省地位,河南從此成為工業大省。
而今,作為新興工業大省和正在崛起的經濟大省,作為河南工業主體的河南制造正由傳統制造向現代制造轉身。裝備制造已成為我省六大高成長性產業之一,規模不斷擴大,檔次不斷提升。尤為可喜的是,眾多企業已涉足智能產品的設計制造。例如,在數控機床領域,安陽鑫盛機床規模全國第五;在智能電網領域,平高集團等業績不凡;在煤炭生產領域,平煤神馬集團煤炭綜采成套裝備及智能控制系統列入國家智能裝備專項……
然而,我省的制造業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一般性制造產品生產能力嚴重過剩,高端裝備仍主要依賴進口,尤其是智能裝備比例較小,與發達地區差距很大。曾幾何時,“煉鋼不如賣豬肉”之說,成為河南制造之“痛”。
過剩的是產品,落后的是結構,缺乏的是眼界。
省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龔紹東去年曾到三一重工考察,對方的信息管理中心平臺一點開,他便吃驚地發現,賣給我省的混凝土輸送車此時此刻在哪個位置、是否工作,都顯示得清清楚楚。“今后,沒有軟件支持的裝備都是‘笨’裝備了!”龔紹東感嘆道。
“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強力支持下,制造業正在發生以數字化和智能化為核心的革命性變化,傳統制造業的優勢和競爭力正在減弱。”省科學院副院長張占倉分析認為,我省傳統工業比重較大,如果不能及時撬動智能制造的戰略支點,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河南制造就會被鎖定在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環節,坐失發展的主動權。
謀跨越,讓“河南智造”駛入“高速路”
能夠唱歌、跳舞、背古詩,陪小孩學習娛樂,與空巢老人對話,還能進行家居管理,這樣的智能機器人離河南人遠嗎?
今年8月,我國首條家用智能機器人生產線在焦作興建,預計明年年底投入生產運營,產能將達每年百萬臺,拉動焦作乃至全省相關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家用智能機器人生產線只是我省裝備制造產業提升行動的一項內容。根據計劃,我省裝備制造產業將堅持智能化原則,選擇高端智能裝備和高端電子產品制造行業進行重點示范,推進轉型升級。
“推動河南制造轉型升級,我省有基礎,有優勢,有潛力。”省工信廳有關人士說,我省擁有中信重工、一拖、許繼、森源電氣、鄭煤機、平高、洛軸、宇通重工、南陽防爆等一大批國內行業排頭兵企業和重大標志性產品及技術裝備,在輸變電裝備、農業機械、礦山裝備、基礎件等領域具有良好產業基礎,同時在能源、原材料、勞動力、科研、市場等方面均有比較優勢。
但如何克服自主創新能力弱、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低、基礎配套能力差等制約因素?畢竟,技術創新需要大量財力和人力,大多數企業沒有能力或不愿在這一前沿領域做很大投入,缺少適用的信息系統軟件和復合型人才,對智能制造的核心技術知之較少。
“發達國家是在完成工業化之后進入信息時代的,而我省是在工業化尚未完成的條件下,又面臨著信息化的任務。”張占倉強調,我省不能、也沒有必要重走發達國家工業化的傳統道路,而要發揮后發優勢,把制造業的智能化放在戰略高度縝密布局,以高端信息化推動河南制造跨越發展。
“要致富,先修路”。眾多權威人士建議,借鑒北上廣等地經驗,抓緊建設超級計算中心等高端信息化的公共基礎設施。有了信息“高速路”,將打破原有的思維方式、生產模式和管理方式,“河南智造”才可能突破發展。
憶往昔,河南的裝備制造曾是“共和國的脊梁”;看今朝,河南制造正在“兩化”深度融合中延續光榮與夢想。從“洛礦”到“中信重工”,名稱變更的背后,既有科技的創新、方式的轉型,更有精神的傳承、思路的提升。推動“河南制造”邁向“河南智造”,建設先進制造業大省,我們信心滿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