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物流發展是由制造業和航空物流業這兩個行業的交織發展而成的,2007年中國制造業物流取得的成績十分顯著,但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 聯動與整合力度加大政府推動不遺余力。2007年3月19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再一次強調要大力發展“面向生產的服務業,促進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有機融合、互動發展。……優先發展運輸業,提升物流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
2007年9月21日至22日,國務院在合肥市召開全國服務業工作會議,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從此,中國制造業物流發展被提到國家層面。 聯動發展人心所向。當制造業規模較小的時候,制造業普遍采取“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組織模式,即制造企業自身承擔原材料采購、產品制造、商品銷售以及物流等所有活動,但由于規模的擴大、競爭和專業化分工的加劇,企業因為資源約束不得不將物流等業務外包,由此產生了制造、物流等活動的相對獨立。到了生產相對比較發達的今天,制造與物流的獨立掩蓋了他們之間的聯系,降低制造業與物流業的交易成本、增強制造業與物流業的產業協同的呼聲日漸高漲。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成為制造業與物流業的普遍共識。因此,國家發改委2007年9月25日在上海召開的首屆全國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大會得到了業內專家、地方政府、制造業與物流業的領先企業的普遍響應,12家著名制造企業與12家著名物流企業當場簽署合作協議。與會代表紛紛表示,這樣的會議對發展中國制造業物流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這也表明,發展制造業航空貨運物流是順應制造業與物流業發展潮流的重要舉措。
內部整合成效卓著。制造業整合物流系統大有可為,1999年海爾的成功經驗就是在企業內部打破事業部的界限,把分散在各事業部的物流資源集中起來,統一成立物流事業推進本部和物流公司,統一受理各事業部的所有物流業務,取得了較大成功。不少企業借鑒了海爾內部物流整合的成功經驗。比如武漢鋼鐵公司將供應物流及銷售物流的運輸管理職能重組,組建武鋼物流管理公司,2007年武鋼物流管理公司開始統一調度集團物流資源,并統一規劃和調度集團物流運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物流外包突出重圍。物流外包是能讓制造業和物流業都感到興奮的口號,制造業將物流業務外包給物流業,能增加空運物流業的總市場份額,這令物流業興奮;制造業將物流業外包給物流業,制造業能以更低廉的物流成本獲得更好的物流服務,這令制造業興奮。制造商對外包的好處再清楚不過了,但是,制造商在物流外包決策上總是猶豫不定,制造商物流外包困難重重。盡管如此,不少制造企業2007年在物流外包上突出了重圍。如上汽集團公司將物流業務外包給安吉天地汽車物流公司,2007年兩公司的物流合作全面地向縱深方向展開,安吉天地的物流服務能力已經覆蓋到上汽集團的零部件供應、整車組裝、整車銷售等核心環節。 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由于制造的國際化和全球化,制造業的供應鏈超越了國界,制造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全球協同十分重要,這越來越依賴于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2007年,中國的制造商進行了大規模的信息技術應用投入,根據有關材料,國家“十一五”制造業信息化科技工程計劃投資50億元,2007年已經開始支持制造業的信息化實踐,2007年,中石油等大型企業ERP系統成功上線,GPS、RFID等一批物流設備廣泛應用于神華、寶鋼、上海華誼等企業。 期待進一步協同與創新 物流難上議事日程。中國的制造業還處于高速發展時期,影響制造業盈利的因素很多,如原材料價格、能源價格、勞動力成本、供應商管理、新產品開發、產品質量控制、市場準入、產品銷售、售后服務等等,哪一個似乎都比物流重要,物流還很難成為制造企業董事會和經營班子的重要話題。因此,真正像海爾這樣高度重視物流的公司還鳳毛麟角,還需要提高制造業對空運運輸物流重要性的認識。
物流外包“說”比“做”容易。許多人做過不少制造業物流外包調查,結果表明,制造企業決策層和管理層不僅知道物流外包的好處,并且愿意選擇外包。但結果同時表明,制造業物流外包的比例多年來一直維持在15%以內,制造企業自營物流仍是主流。
供應鏈難協同。誰都知道原材料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物流服務提供商等組成了供應鏈,供應鏈應該協同。目前中國的供應鏈由制造商主宰,制造商過分強調博弈,較少考慮“雙贏”或“多贏”,因此,供應鏈難以協同。目前形成的供應鏈關系不是合作關系,而是競爭關系,這不利于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比如,制造商一味采取競爭性招標的方式獲得運輸、倉儲等服務,由于目前中國是“制造強,物流弱”,處于弱勢的國內空運物流服務提供商只能被動地降低報價以獲得這些業務,導致運輸價格、倉儲價格不斷走低,但同時供應鏈成本可能越來越高,而且供應鏈的合作與協同關系沒有建立。為了更好地發展制造業物流,這種狀況應該改變。
物流創新不足。中國的制造業物流發展與發達國家具有較大區別,目前中國制造業物流的運作模式與技術照搬發達國家的多,自己創新的少,對許多本土產生的物流問題還束手無策,這需要制造業和物流業攜手共同創新物流運作模式和技術,提升制造業物流能力和水平,以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