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航運業而言,2013年究竟是什么年景?腦海里留下的年度最深記憶有哪些?本文深入剖析,真實觸摸2013年的脈絡——
1. 供需失衡,航運市場平淡收場
根據克拉克森數據,預計2013年年底全球集裝箱船舶運力規模約為1752.2萬TEU,同比增長8.2%;若考慮船舶拆解及訂單推遲交付等因素,預測年底運力規模約為1737.9萬TEU,同比增長7.1%。
2013年,全球干散貨海運量為42.72億噸,同比增長4.7%;年底交付運力4840萬載重噸,若按50%~70%交付率和全年2000萬載重噸拆解量計算,增幅約為4.5%~6%,有所回落。
2013年,全球原油輪海運需求約2.84億載重噸,同比增長0.4%;原油輪船隊約3.36億載重噸,增幅為2.2%。油輪總運力過剩約15%,原油輪運力過剩約16%。其中,VLCC過剩約14%;蘇伊士型和阿芙拉型油輪過剩近20%;成品油輪過剩14%。
盡管2013年全球航運市場運價有所恢復,尤其是干散貨運輸市場,但航運企業離真正的“春天”尚有一段距離。
2. P3聯盟,引發市場爭議無限
2013年6月中旬,全球集裝箱班輪業前三大班輪公司馬士基航運、地中海航運和達飛輪船對外宣布,將組建為期10年的運營聯盟——P3聯盟。P3聯盟將于2014年二季度開始投入252艘船舶合計260萬TEU運力,合作運營東西主干航線。
全球班輪業前三強攜手合作前所未有,激起市場千層浪。盡管尚未拿到政府監管的“通行證”,但競爭對手已快速作出反應,2013年下半年超大型集裝箱船舶訂單進一步增加。2013年5月,G6聯盟將合作擴大到亞洲至美東航線;11月份,G6聯盟宣布于2014年二季度開啟亞洲至美西航線以及跨大西洋航線上合作。一旦完成,G6聯盟將形成一個擁有約240艘船舶,連接66個亞洲、美洲和歐洲港口的東西航線網絡。
3. 訂單頻出,船價低迷趨之若鶩
2012年10月后,克拉克森新造船價格指數持續在126點前后徘徊,說明新造船價格已經觸底。2013年新船訂單強勢反彈,前10月,全球新船訂單總量達3556萬噸,同比增長74%。
2013年新造船市場的另一大特征是,新訂單集中于具有高新技術的大型船舶,基于更經濟、環保、高效的追求,大型船舶訂單層出不窮。中海集運和阿拉伯航運分別宣布訂造5艘全球最大的1.84萬TEU型船;塞斯潘在現代重工訂造10艘14000TEU型船;中海集團宣布訂造6艘17.5萬立方米級LNG船舶……
但新船訂單的大幅增加,并不意味著造船業開始出現轉機,造船業的景氣度與航運業的景氣狀況休戚相關。
4. 業績不佳,難擋破產頻售資產
航運市場運價低迷導致企業成本壓力大增,上市企業尤甚。為改善業績,不少航運企業不得不出售資產。東方海皇以3.12億美元將新加坡總部大廈出售給Fragrance集團;達飛輪船將碼頭公司Terminal Link的49%股份售予招商局集團換取5.45億美元現金;中國遠洋陸續出售中遠物流、中遠集裝箱工業有限公司以及上海遠洋大廈、青島遠洋大廈等部分地產;中海集運在2013年9月份和10月份兩次出售旗下碼頭資產。
更有企業已資不抵債,走上破產或重組的道路。2013年10月31日,海南省洋浦經濟開發區人民法院裁定海南泛洋航運有限公司破產。作為曾經的韓國一線造船企業,STX Pan Ocean 2013年6月7日正式向美國紐約破產法庭提交申請,12月份,韓國產業銀行作為大股東正式接管該企業,STX Pan Ocean更名為Pan Ocean Co., Ltd。
低迷的市場也導致合約糾紛增多。2013年9月13日,沙鋼船務有限公司以租船糾紛為由,向韓國濟州地方法院申請以訴前保全的方式扣押海航集團旗下資產“海娜號”郵輪。
頁次:1 /2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Go: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