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和韓國釜山市政府駐上海代表處組織14家韓國船舶配套企業赴南通參加中韓船舶工業合作洽談活動,并邀請中韓船舶產業專家及企業家研討兩國船界如何取長補短,增進合作,攜手度過“寒冬”。
在近兩年船市低迷之際,韓國船配企業頻繁造訪我國造船企業集聚地,表現出“抱團取暖”的意愿,但國內造船及配套企業對這一舉措似乎并不買賬。江蘇南通市船舶工業招商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幾年,韓國船配企業以“投資合作”、“來通建廠”等名義多次開展洽談活動,其“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的目的是變相推銷產品。甚至有國內船配企業負責人坦言,韓國船配企業的“合作”之舉,事實上是其搶占中國船配市場的又一“組合拳”。面對韓國船配企業在我國加大力度低價銷售船配產品這一形勢,我國船配企業不僅要內部挖潛、維持生產,尋求生存之道,還應當大力開拓自身市場,在與韓國船配企業的競爭中爭取主動。
韓潮來襲,國內船企受沖擊隨著韓國國內的船配產品訂單量嚴重萎縮,韓國船配企業感受到巨大壓力,于是將目光轉向中國、越南、巴西、俄羅斯等新興造船國家,尤其是將中國市場視為其重點開拓對象。
自今年年初以來,韓國分別以石油和液化天然氣(LNG)進口為條件換取船配產品出口訂單,并舉辦“2012年新興市場船配物資出口洽談會”等諸多活動。針對這一現象,我國一些中小船配企業負責人表示,韓方這一做法,已經給我國船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造成較大影響,使本已舉步維艱的中小船配企業處境更加艱難。江蘇鎮江一家主打產品為船舶控制系統的企業的負責人直言,眼下的日子很難過,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國船舶工業以勞動密集型的船體建造為主,尚未完全掌握船舶動力系統、導航系統以及船舶控制系統等領域的核心技術,雖然近兩年來國內企業通過努力,使產品在品質及售后服務方面逐漸與日、韓企業的產品看齊,有些甚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往往因為“牌子”不夠硬而被拒之門外;另一方面,我國造船業以建造出口船為主,國外船東往往指定用國際品牌的船配設備,幾乎不讓國產控制系統“登船”。 尤其是日、韓船配企業向我國傾銷產品后,該公司今年的業績明顯下滑。
煙臺冰輪股份有限公司相關人員對此也深有感觸。雖然船用壓縮機及其輔助設備只是其產品中的一個小類,但這一業務銷售業績略有下降的跡象仍然引起了該公司國內營銷事業部負責人朱小良的重視。他表示,全球經濟不景氣、船舶市場持續低迷、銀行緊縮銀根,使得很多項目被迫擱置,加上韓國船配企業頻繁來華傾銷,今年的產品銷量遠不如前幾年。外資建廠,或將使“資源”外流自去年以來,韓國船配企業不僅在我國一些造船集聚地開展推介活動,而且在大連等沿海城市投資建廠,加快其產品在我國本土化生產的步伐。
江蘇一家柴油機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韓國企業這一做法將使我國船配企業陷入不利境地,雖然其來華投資對地方招商引資、增加地方政府稅收大有益處,但這也為韓國產品打開了銷售渠道。同時,如果韓國船配企業在我國實現本土化生產,則可使其避免專利許可證限制并減輕關稅、勞動力成本等壓力,進而擠占我國船配企業的生存空間。這將給我國船配企業帶來巨大的競爭壓力,甚至是致命打擊,對提升國產船配產品裝船率毫無益處。
另據了解,日、韓企業新一輪對華投資項目,大多數是建設來料加工性質的船體分段制造基地。業內人士表示,其目的十分明顯,一是依托中國的資源優勢,降低成本;二是封鎖核心技術。這樣一來,我國造船及配套企業不僅在關鍵技術上一無所獲,而且自身發展所需要的高級人才也會向外企流失。逆境求存,提高產品含金量“當前,在中低端領域,一旦出現新訂單,國內船配企業便會大打價格戰,但是在高技術產品領域,能躋身其中的國內企業則寥寥無幾。”鎮江億華船舶系統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對這一狀況憂心忡忡。他認為,在船市高峰期,相關企業忙于完成生產任務,疏于研發船舶配套產品,導致目前我國在船配領域特別是關鍵設備方面仍處于落后狀態。靖江一家船用柴油機生產企業的負責人也指出,即使在國內船配產品價格優勢很明顯的情況下,大多數船東還是會習慣性地選擇國外的配套產品。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國內配套產品與國外產品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
對此,業內專家認為,隨著勞動力等資源優勢逐步削弱,成本快速攀升,國內船配企業只有進行技術革新,提高產品的“含金量”, 同時提升產品質量強化售后服務,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才能在遭遇國外配套企業傾銷時臨危不懼,確保自身立于不敗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