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工程將進入船閘試通航階段,未來這里將成為一條繁忙的水運通道,千噸級船舶將在湘江長株潭地區(qū)133公里航道里自由航行。整個設(shè)想的成立,都依賴于2014年工程建成后,常年保持的29.7米以上水位。
29.7米是怎么來的?科學依據(jù)是什么?當時的主要反對意見是什么?為什么反對?后來又是怎樣敲定下來的。9月25日,記者帶著這些疑問專訪湖南省交通規(guī)劃勘察設(shè)計院副總工程師、湘江長沙綜合樞紐領(lǐng)銜設(shè)計師劉學著。
29.7米,這是2000噸級輪船最低通航水位
“水位是指河流或其他水體的自由水面相對于某一基面的高程。通常以航行基準面和理論最低潮面作為水位基面。航行基準面是不包括河口潮流段的內(nèi)河航道測圖上所載水深的起算基面。”劉學著說,要弄清楚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工程常年水位保持在29.7米,必須先弄清什么是水位和最低通航水位。所謂最低通航水位,指設(shè)計規(guī)定某一河段或具體部位允許標準船舶或船隊正常通航的最低水位。當實際水位低于設(shè)計最低通航水位時,航道不能保證標準維護水深,吃水適宜的船舶可以照常航行,但大型船舶(船隊)就需要減載控制吃水了。
“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工程為湘江干流9級開發(fā)的最下游一級,其主要開發(fā)任務是保證長株潭城市群生產(chǎn)生活用水,適應濱水景觀帶建設(shè)和進一步改善長沙-株洲段航道通航條件為主,兼顧發(fā)電等功能。”劉學著說,經(jīng)過科學論證,滿足2000噸級船舶的最低通航水位就是29.7米,而樞紐工程建設(sh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確保長株潭地區(qū)133公里航道一年四季能通2000噸級船舶,在考慮其它方面因素后,29.7米的水位最終確定,“這也算是滿足2000噸級船舶通航的最低水位”。
29.7米,離橘子洲親水道路有兩米距離
湘江長沙綜合樞紐位于湘江干流8級開發(fā)規(guī)劃中最下游一個梯級。而樞紐工程蓄水后,從蔡家洲往上游走,一共130多公里的庫區(qū),庫容為6.75億立方米,接近目前洞庭湖的儲水量。不同于三峽大壩那樣的高壩大庫,要將水位提高上百米,湘江長沙綜合樞紐是槽蓄型水庫,而水位控制在黃海標高29.7米,是枯水期的水位和豐水期水位的中間值。
“壩筑得越高,庫區(qū)面積越大,湘江樞紐工程收益也就越大,但對湘江兩岸市民生活帶來的影響也越大。”劉學著說,對于水位,在工程的論證階段,專家們也有過爭議,最初專家拿出的綜合樞紐最低通航水位為31.5米,后來還有過30.5米的方案。
最終的29.7米,比原方案都低,為什么?
劉學著介紹,29.7米的水位,將盡量降低水庫蓄水對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排水排污閘口和部分堤垸的影響,減少水淹面積從而減少移民人數(shù);29.7米的正常蓄水位與株洲航電樞紐最低通航水位基本銜接,同時,“對改善長沙河段濱水景觀基本可行,對改善株洲和湘潭河段濱水景觀也有一定作用。劉學著介紹,橘子洲親水道路高程32.5米,29.7米的水位離親水平臺將能保持兩米左右的距離;在河東已建湘江風光帶第三級戲水平臺(包括杜甫江閣、風帆廣場位置等),最下一級高程為31.00米,“也是一個很好的觀景位置”。
劉學著說,從2004年1月長沙在湖南省人大、政協(xié)會議提出建綜合樞紐,到2004年2月4日湖南省政府召開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工程專題會,再到2005年11月2日湖南省發(fā)改委正式批復《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工程預可行性研究報告》,參與踏勘、論證和設(shè)計的省內(nèi)外專家,就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對綜合樞紐最低通航水位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