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興島岸邊,振華重工的“無人碼頭”集裝箱裝卸系統全新亮相:偌大的示范區里幾乎看不到操作人員,一個個集裝箱從船上被轉移到特制的水平軌道上,接著被自動送往堆場指定位置,一切顯得輕松而井然有序。
這家國內制造業的領軍企業,每年都誕生“無人碼頭”這樣的“世界第一”;但振華重工從不滿足,而是更積極主動地與科研機構聯手,通過產學研合作不斷提升“世界第一”的含金量。2005年至2011年間,產學研聯合攻關的成功項目多達近百個。
“有港口的地方就有振華重工的產品。”振華重工的港口機械產銷量連續14年保持世界第一,但他們總在找差距,當發現港口機械大多靠內燃機驅動、造成大量二氧化碳排放,與當今世界的環保大趨勢已不合拍時,研發低碳清潔、節能環保、安全高效的自動化碼頭的構想隨之產生。振華重工為市場新需求立了項,向產學研合作伙伴拋出“繡球”。
公司副總裁嚴云福介紹說,他們最終選定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上海海事大學和浙江大學作為自動化碼頭項目研發的合作伙伴,“交大、同濟在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領域有特長,海事和浙大在港口物流調度方面有積累。”他說,“這樣我們就整合起了幾家的學科背景和專業優勢,同時充分發揮自己的機械和集成制造能力。”合作各方大膽創新,將碼頭裝卸完全置于軌道上,用電驅動,不僅解決了以往噪音大、排放超標、污染環境等問題,也降低了運營成本。這一具備先進性和引領性的項目得到了科技部、工信部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被列入科技部“863”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
在產學研合作中,振華重工逐漸摸索出“實踐-理論-再實踐與提高”的指導原則,也形成了合作模式。他們與海事大學一起研發4000噸浮吊(單吊起重能力當時為亞洲第一),與上海交大、同濟大學、海事大學共同研制7500噸世界第一的海上全回轉浮吊時,都由振華根據市場需求把握產品創新方向,高校負責理論支撐并把科研新成果應用于產品。在這樣的共贏中,振華掌握了海上重型設備設計與制造的核心技術,高校則在一批共性課題上提升了科研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