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減少、產能過剩、融資無門,如今很多銀行都把船舶業定為高風險行業,拒絕擔保,中國造船業面臨生死考驗。
日前,因身陷3億債務,浙江省臺州市最大規模的出口船舶企業——浙江金港船業有限公司向法院提交破產申請。
2010年9月25日金港第二期保函授信到期后,銀行單方面停止給金港船業開保函,導致外國船東停止付款,索賠前兩期本金加利息近3億元人民幣,銀行因此起訴金港船業。
而金港船業2007年后開工另13條船,均由浙江本地的物產集團出保函,這些船都在今年1月前交貨。企業表示,不是我們沒有生產能力,如果銀行能按時開保函,我最多就損失幾千萬元人民幣,不至于破產。
湖北黃岡一造船企業辦公室主任對《中國企業報》記者反映,過去是銀行信貸員天天給我打電話要給我們貸款,如今是打他電話都不接。
中國船舶(20.66,0.34,1.67%)產業行業協會呼吁,國內銀行不要“一刀切”,骨干造船企業仍有競爭的底氣。可抓住國外船東爭奪信貸支持的機會,引導他們把新船和配套設備盡量放在國內做,以實現與造船業的雙贏。
“無論從國家政策支持造船行業發展的角度,還是從風險控制的角度來看,銀行都應該客觀看待當前市場環境,不要因為行業的一些變化,對企業進行 ‘一刀切’,現在這樣的情況下更有利于抓住市場機會。” 中國船舶工業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包張靜對《中國企業報》記者表示:如今船價都跌這么低了,潮水退去了,無論對船東,對船廠,還是對一條船的具體項目來講,風險都不是特別的大,所以對于銀行來說,只要船選得好,船廠選得好,現在具體項目的風險反而比行情好的時候小得多。
銀企都有一肚子苦水
“這個產能過剩的行業,對銀行來說風險太大,自然是偏向于大型國企。”一國有銀行信貸科人士表示。
“我確實聽船廠說到過貸款難問題,我也理解銀行,據我分析這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大連海洋大學航海與船舶工程學院副院長張亞對《中國企業報》記者說,因為小船廠太多了,船廠是資金密集型企業,在當前這種經濟形勢下,小船企抵抗風險的能力太小了,沒有訂單,連利息都支付不起。
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數據,2011年1—11月,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81億元,而2003年這個數字僅為7.4億元。這意味著,七年間中國船舶業利潤飆升了65倍。2009年、2010年連摘世界第一造船大國桂冠,其中2010年創造了三大造船指標大滿貫的記錄。
一船企老板自嘲說,當時的船企是銀行的座上嘉賓,風光無限,大批資本的介入,造船產能一上再上,而如今繁華落盡,訂單荒、融資難、產能過剩,深陷泥沼而無人理會。
中國船舶工業經濟中心分析師梁志勇稱:“中國造船業成為世界第一的頭銜只是規模取勝,但是技術創新等還遠不如日韓。中國已經成為造船大國,但離造船強國的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航運市場分析部副主任張永鋒也認為,中國造船業兩連冠其實是短暫繁榮。“前些年全球船舶需求旺盛,一些船企盲目上馬造船項目,造成產能嚴重過剩。在金融危機沖擊下,許多新上馬的造船項目面臨更大的困難。”
張亞介紹,確實有很多小的船廠沙灘造船,風險很大。
包張靜認為,銀行肯定支持那種研發能力強、有創新力、技術產品引領市場需求、有競爭力的企業,支持他們渡過難關,共同迎接下一輪行情。
欲渡危機說產能
中國船舶產業行業協會會長張廣欽日前指出,造船業的產能過剩是客觀存在的,但沒有市場想象的那般嚴峻。
綜合估計,中國造船業的產能在7000萬噸左右。骨干船廠還有超過1億噸的在手訂單,今明兩年有活可干,不用過分恐慌。
根據最近克拉克森統計,全球新船舶的訂單量為71艘、139萬CGT;中國業界以散貨船為主,獲得了集裝箱船、油輪、燃氣船舶等訂單,共獲得了35艘、70萬CGT(11.44億美元)訂單,在世界市場中所占50%。
包張靜對記者分析說,在任何一個行業,產能和市場都不是同步的,市場需求好,就會有很多資金進入這個行業,高產能建設,需求一下來,馬上就會面臨開工不足的問題,反過來很多資本就會退出,市場的內在動力又會調節市場向供需平衡的方向發展。
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宋頌興認為,造船業要應對這場危機,必須加快轉型升級。具體來說,競爭力不夠強的企業或被淘汰、或被兼并、或被收購,一系列舉措完成之后,才能使造船業企業的質量更好更強。同時,還需要加強技術培訓和技術積累。另外,國家方面應當有選擇地對核心企業進行扶持,可以是技術上的扶持,也可以開展科研討論,尤其要強化“發動機”——即核心競爭力的培養。最后,要推進產業發展方式轉變,構筑產業競爭新優勢,確保產業實現平穩可持續增長。
張亞也表示企業應抓住這一契機狠練內功,完成人員培訓和整體素質的提升。據她介紹,如今已經有船企找到大連海洋大學尋求合作。
業內分析人士的看法是,“在低迷行情下,中國船企需進一步完善產業結構,提升創新能力和產業綜合素質。”
包張靜認為,船企一方面要把握住市場,另一方面要消化自身弊端,比如成本、研發能力、船型結構、業務結構,合理解決產能關系,前瞻性的把握市場變化動態,擺脫以量取勝,早日以質取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