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年底起到2013年,船舶制造業的形勢都較差,很難取得新的訂單。”12日,參加2012連線浙江的中外媒體在太平臺海洋工程(舟山)有限公司采訪時,公司董事及首席財務官魏仲偉對中新網記者說道。
從舟山本島坐船到長興島,大約10分鐘,然后換大巴車開往太平臺海洋工程(舟山)有限公司僅幾分鐘時間。這是一家新加坡外資企業,也是舟山市政府尋求突破船舶業目前困境的一個希望。
船廠內是一個長400米,深10.7米的中央船塢,其對面是兩艘剛“出爐”不久載重25800噸的集裝箱新船。船廠從去年投產,這兩艘大船是船廠的第一宗造船生意,可謂是“開門紅”。魏仲偉透露,船廠目前還是“嬰兒”階段,接一些修船單子。
談起這兩件訂單,魏仲偉認為有一些“幸運”的成分。因為以目前的經濟形勢,船廠已經很難接到新的訂單。
英國船運經濟機構Clarkson公布的數據表明,2012年前6個月,中國造船廠僅拿到182艘船的訂單,而去年為561艘,頂峰時為2007年的2036艘。而中國船舶工業協會近期發布的行業報告顯示,今年1-5月,全國造船完工2253萬載重噸,同比下降了10.1%,承接新船訂單95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了47.3%。
“這是總部的訂單,原本交給臺州一公司制造的,后來那個公司無力承擔才轉移到我們這邊來。這兩艘船有三分之二是我們這邊造的。”魏仲偉說。
然而,浙江其他地方不少造船企業并沒能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今年5月,臺州最大出口船舶企業金港船業提交破產申請;之前,寧波藍天造船集團和年造船能力100萬噸左右的寧波恒富船業有限公司先后倒閉;9月5日,國內第一家在倫敦上市的溫州船企東方集團有限公司又發出尋求資本重組或資產轉賣的公告。
舟山群島新區的船舶業同樣備受考驗。據舟山市發改委數據顯示,今年1-7月船舶出口26.27億美元,同比增長21.5%,環比下降8.3個百分點,成為舟山外貿出口增幅收窄的主因。
然而,另外一組數據顯示,2011年,舟山規模以上臨港工業實現總產值939.8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65%以上,船舶工業已經成為舟山市第一大支柱產業。
如何讓舟山的船舶業從傳統制造業的困境中出走去?
舟山市港航局副局長羅寧在中外媒體見面會上表示,舟山船舶修造工業需要構建綜合競爭優勢,并向海洋裝備業轉型升級。隨著綠色船舶規范等一系列船舶新標發布實施,舟山市部分船企已經主動出擊,加大以節能環保船型為代表的新型船型的研發,使舟山從傳統的船舶修造業向高端的新興海洋工程領域轉型挺進。
“船舶業不能只是單一的船舶修造,也不能只是制造貨船,而要向更高層次的海洋工程發展。”魏仲偉如是說。
另外,中國船舶工業經濟研究中心分析師夏曉雯分析,兼并重組可以促使中國的造船企業轉型升級,從整體上提升中國造船業的市場競爭力。在行業淘汰整合的過程中,一些規模大、經營績效好、生產技術高的企業將會最終留存下來。此外,一些關注細分市場、專注于特色生產的船企也將會留下來。
據悉,2011年,舟山市船舶工業總產值達666.4億元,全市造船能力達到1000萬載重噸,造船三大指標占全國份額的10%以上。金海重工、揚帆和常石等3家船舶企業躋身全國造船業30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