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造航運中心的目標已經提出了幾年,而目前的航運市場仍然低迷:運力過剩、造船企業生存環境惡劣。在2012年航運交易論壇上,上海航交所總裁張頁表示,要把上海打造成國際航運中心,必須擺脫目前航運市場許多的“非專業”現象。
造船企業生存環境惡劣須重技術重創新
記者從論壇上了解到,目前中國造船市場存在訂單難、交船難、融資難、回款難的現狀,造船企業生存環境惡劣;另一方面,造船企業本身競爭力不強,高附加值產品份額低。此外,由于海事新規頻出,船舶技術門檻提高,市場青睞低能耗高環保船舶,也給造船企業帶來巨大壓力。
熔盛集團董事會主席、總裁陳強在《中國造船業的轉型升級之路》演講中,從專業角度給中國造船企業開出轉型“藥方”:緊盯市場,及時做出調整;重技術重創新,滿足海事新規,、常規船型升級,并且要在制定標準上謀求國際話語權。
運力過剩成最大攔路虎企業需專業化服務
而對于航運市場復蘇來說,最大的攔路虎就是運力過剩。航運企業非理性地擴張船隊,導致市場供求矛盾尖銳。在這種狀況之下,航運企業往往缺乏服務意識。
達飛輪船亞洲區高級副總裁Claude Lebel則在《現代狀況下班輪公司的專業運營理念》的演講中表示,提高準班率、規模經濟、能源效率是航運企業突出重圍的主要方向,而專業化服務更是應當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改變競爭方式來實現專業化的企業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