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運力顯成效 亞歐線大漲近三成
11月2日,上海航交所發布的上海出口集裝箱綜合運價指數報收1251點,較上月上升0.3%。
海關統計顯示,10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7.3%。其中,出口同比增長11.6%,增速較上月加快了1.7個百分點,在全球經濟放緩,人民幣升值壓力增長的背景下,10月份出口延續回升態勢,其對集裝箱海運市場的支撐不言而喻。但受運力過剩因素影響,集裝箱海運市場提振有限,綜合運價指數仍停留在年初的3月份水平。不少班輪公司通過收縮運力,撤并航線、停航等臨時性措施來緩解運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平穩艙位利用率,并準備在11月份推出新的調漲計劃。受運價調漲預期影響,提前出貨有所顯現。10月份船舶運載率比較平穩,其中月底歐洲船舶裝載率較上月大幅提高,運價上漲計劃得以實施;而北美線船舶裝載率較上月有所下滑,特別是美西線從上月的95%,下滑至75%左右,運價也隨之大幅下降。10月底,上海港出發的15條主要航線運價六漲九跌,其中美西線、地中海與香港線跌幅靠前,運價降幅同為12.4%,其次為美西線,而歐洲線由于漲價預期,提前出貨踴躍,促使運價上漲近三成,是10月份漲幅最大的航線。
10月份我國外貿延續增長勢頭,再加上國家穩定外貿增長的政策效應逐漸體現,出口市場信心逐漸恢復,10月官方PMI新出口訂單指數已回升至50.4,較9月明顯改善,這些均對出口恢復性增長形成利好,給即將到來的集裝箱運輸淡季帶來欣慰。運力控制方面,以馬士基為代表的集裝箱巨頭,進一步控制運力的決心堅定,在亞歐線11月1日新一輪運價上漲之前,大幅削減了運力,韓進海運、長榮海運等眾多班輪公司也紛紛效法馬士基,力求保持市場運力供需的一定平衡,避免在即將到來的淡季中互相殺跌,破壞來之不易的漲價成果。11月份即將進入集裝箱運輸淡季,但由于班輪公司能較好控制運力投放節奏,集裝箱運價或許比較平穩,下降幅度有限。
海岬型船運價創年內新高 國際干散貨市場強勁反彈
10月31日,波交所干散貨綜合運價指數(BDI)報收1026點, 較上月上升34%。其中海岬型船2419點,上升49.2%;巴拿馬型船782點,上升84%;超靈便型船678點,下降18.3%。
受海岬型船市場運價堅挺利好,國際干散貨運價指數延續上月升勢,并成功站上千點關口,漲幅超過三成,上漲幅度較上月有所擴大。特別是近期保持強勁反彈的海岬型船,受中國礦石補庫需求拉動,走勢凌厲,其4條航線平均日租金月初輕松跨過千美元后,月中最高曾達到1.84萬美元,跨太平洋往返航線租金更是超過2.3萬美元,創今年以來新高,是推動綜合運價指數上漲的主要動力。在海岬型船運價帶動下,前期大幅跳水的巴拿馬型船也觸底反彈,但由于其基價在歷史底部,運價仍處較低水平,月底其4條航線平均日租金為6200美元,較靈便型船還低近千美元,仍處于嚴重虧損狀態。盡管中國進口煤炭需求熱情不減,但受巴拿馬型船市場低迷拖累,以及大西洋至遠東線運價出現疲軟,10月靈便型海運市場運價陰跌不止,月底其4條航線平均日租金已跌至7100美元,較上月同期下降了18%,影響了綜合運價指數的上漲速度。從區域來分析,由于船型的運力分布以及其相應的貨物需求不同,太平洋區域總體運價水平高于大西洋運價。10月份國際燃油價格下跌了近一成,處于今年7月以來低位,此舉對海運市場無疑是重大利好,增加了海岬型船的贏利水平,同時也為巴拿馬型船和靈便型船減虧提供了空間。
今年以來國際干散貨綜合指數在千點關鍵已三上三下,前兩次指數反彈到1200點均無功而返,顯示受需求減緩和運力過剩不利因素影響,運價再上升阻力重重,而當前千點位置能否站穩并繼續向上突破仍有待觀察,特別是近期反彈力度超預期的海岬型船運價能否保持平穩延續,是本輪反彈能否延續的關鍵所在。受第三季降幅收窄,中國經濟有望迎來見底反彈,受此積極因素提振,國內鋼材價格自9月份反彈,已持續了兩個月;持續保持多年高位的鐵礦石庫存,已從最高逼近億噸水平下降至目前的9000萬噸以下。鋼價上升,庫存下降為我國礦石進口拓寬了空間。
淡季因素明顯 沿海運價單邊下滑
11月2日,上交所發布的沿海(散貨)運價指數報收1044點,較上月下降3.8%,同比下降16%。
進入10月份,沿海運輸市場淡季氣氛逐漸加重。自9月初 “迎峰度夏”結束,運價便一路下滑,再也沒有出現任何反彈,而且至今尚未出現見底跡象,市場在逐漸滑向歷史低點。10月底,上海運價公司航運金融衍生品標的的兩條主流航線——秦皇島到上海、秦皇島到廣州煤炭運價分別為26.1元/噸、36.1元/噸,較上月下降了11%、5.5%,運價遠遠低于運輸成本,航運企業虧損面繼續擴大。10月8日到22日,大秦線開展了半個月的“集中檢修”,大秦線每天減少約25萬噸左右煤炭,煤炭數量減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沿海船舶的利用率,但這還不是主要原因,需求萎縮是根結所在。數據顯示,截至10月19日,全國重點電廠煤炭耗量為298萬噸,較上月的日均311萬噸,下降了4.2%,而月末庫存達到9371萬噸,比9月末增加了339萬噸,同比增加了1883萬噸,庫存量創今年以來新高。耗量下降庫存高企,預示短期內電廠不缺煤,電廠進貨積極性自然受到影響。據秦皇島煤炭網統計,10月下旬,秦皇島錨地煤炭船舶艘數已跌至百艘以下,最低曾跌破90艘,這已是今年以來出現的第三次低潮,第一次為今年的春節2月份,第二次為今年的5至6月。與此同時,進口煤再度回升。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BSPI)近期出現了九連陽,而國際煤炭價格持續下滑,跌至年內低點,國內煤與進口煤的差價進一步擴大,為進口煤涌入打開了空間。巴拿馬船與大靈便型船虧損嚴重,阻礙了國內船舶“出海”,沿海運力過剩壓力越來越大。上述利空因素均嚴重侵蝕了沿海運輸市場,運價低迷也在所難免。
進入11月份,天氣逐漸轉冷,北方取暖用煤增長以及雨水減少,火力發電量改善,再加上電廠開始儲運冬煤,沿海運輸將迎來傳統的旺季,但今年或許難以如愿,受宏觀經濟調整,工業發電量下滑,需求嚴重不足,庫存出現高企。10月末電煤庫存可用天數為29天,與9月末持平、同比增加了8天。再加上進口煤價格優勢依舊存在,新增運力過度等不利因素,均對沿海運輸帶來不利影響,運價短期內仍無法擺脫低迷困境,直到南方進入冬季取暖,用煤量回升,運價或將出現一輪反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