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歐盟最高權力機構歐盟委員會發表一項聲明,其中涉及其于今年3月提出的“歐盟碳排放交易制度(ETS)”,但讓業界費解的是,聲明中從頭至尾并未提及其計劃與國際間協商的船舶“碳稅”問題,而且,在船舶碳排放問題上也沒有關于單方強行征收船舶“碳稅”的表述。
今年年初,歐盟委員會作出決定,對航行的船舶實行“碳排放稅”征收制度,簡稱“碳稅”,即對在歐盟海域航行和出入歐盟港口的27個歐盟成員國之外國家及地區的商船全部征收“碳稅”。歐盟方面表示,即使與國際海事組織(IMO)和其他相關國家及地區就該問題達不成一致意見,其也打算堅決執行,從2013年1月1日開始單方面強行征收船舶“碳稅”。這一決定在國際上特別是在一些航運國家、航運公司和造船企業中引發了一片反對聲。對于歐盟委員會10月份發表的這份聲明,國際業界人士和觀察家分析認為,這是歐盟委員會根據現實情況對之前提出的船舶“碳稅”政策作出的調整,而勢力強大的歐盟環境保護組織和團體機構則對歐盟委員會的這項聲明提出了批評和指責,認為這是其在原有立場上的退縮,要求歐盟委員會堅持原來的決定。
另作聲明
歐盟委員會的這項聲明,雖然沒有提到任何政策調整的字句,但與今年年初的強硬立場和態度相比,明顯能看出是一項政策調整。
歐盟委員會中負責氣候變化和物流運輸的兩位委員科尼·黑戴嘎爾德和辛姆·卡拉斯代表歐盟委員對該聲明作出說明,歐盟決定提出一項議案,建議于2013年年初出臺一項國際性制度,主要內容是對航海船舶的溫室氣體排放狀況實施監督、檢查和驗證,并對相關情況、數據提具報告。這兩位委員對該聲明又作了補充解釋,表示“議案中所提出的監督、檢查和驗證評估制度,是最終實行國際統一的(船舶)減排制度的第一階段。”兩位委員強調,為了切實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目前,多項國際方案、議案正在研究討論之中,歐盟委員會為保證最終實現歐盟所制定的減排目標,將繼續與國際上的各方相關者進行協商和討論。
歐盟媒體《歐洲之聲》對歐盟委員會的聲明和兩位委員的說明發表評論,指出無論是聲明還是說明均未將歐盟委員會原來的決定納入歐盟獨自實行的ETS方案中,這是一項很惹眼的重大變化和修正。
四大調整
國際社會、航運界及造船界普遍認為,這份聲明和之后的說明的確是對今年3月提出的船舶“碳稅”強硬立場的一種調整,這有利于國際社會和業界今后進行平等、公平的協商討論,也有利于最終達成國際共識并出臺由IMO牽頭制定的國際性統一法規及實施時間表,更有利于推動航運企業和造船企業在船舶環保減排領域的開發研究,不斷取得新成果。
歐盟委員會關于船舶“碳稅”征收政策和立場的調整主要表現在以下4點:一是不再堅持將船舶“碳稅”劃進歐洲單獨推行的ETS中;二是對實行時間進行了修正,歐盟委員會原來堅持于2013年1月1日起征收船舶“碳稅”如果與IMO及其他國際相關機構協商談判達不成一致,也要單方征收碳稅,現在則不提這一時限;三是歐盟委員會將提出建議方案,即2013年年初出臺國際性法規制度,但這僅是建議,不是強行將單方議案變成國際法規;四是將繼續與國際社會各方協商談判,把航運和船舶減排這樣一個國際上的共同問題交給IMO組織國際有關方進行談判協商,以便最終達成統一的國際性協議。
歐盟委員會對原有政策的這一現實性調整是對各水路運輸工具征收“碳稅”政策的反思和總結。歐盟委員會不顧各國和歐盟域內航空公司的堅決反對,曾于今年1月1日單方強行對歐盟域外的民航客機征收“航空碳稅”,這一政策遭到各方抵制,不斷碰壁,為避免“船舶碳稅”重蹈“航空碳稅”的覆轍,其此次不得不對政策進行修正。事實上,征收“碳稅”是國際性的大問題,不可能由哪一國或哪一家企業單獨作出決定。
歐盟區域內的環境保護組織和團體表示,現在海洋已處于深度污染狀態,不能僅僅停留在對船舶排放實施監督和檢查的階段,而應制定強制性規定,使排放量有實質性減少,并要求將船舶排放納入歐盟現行的ETS中,同時給相關各方施加更大的壓力。會放松其主導的國際船舶減排協商工作及無限期推延相關規定的出臺。環保減排是全人類的共同目標,是產生溫室氣體的行業和企業共同的責任和義務,造船企業和航運企業應在減少排放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航運業降低污染排放是一個系統工程,除涉及航運和造船兩大行業外,還涉及龐大的配套行業、材料供應行業和科技研發機構等,因此,船舶減排從政策支援導向、開發研究、材料、配套,到整船建造和總裝,要形成有機結合的產業鏈,才能真正實現減排的目標。歐盟政策雖然已作出調整,但可以肯定,IMO主導的船舶減排多項國際標準不會被其所左右,有關的標準、規范已部分出臺,還有近10項規定正在緊鑼密鼓地研究中,有關標準將相繼出臺,諸如壓載水公約、目標型船建造標準、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排放新標準、涂層性能標準等。因此,業界要有緊迫感、危機感,更重要的是,船東現在普遍更看重船舶的節能減排性能,即使船價高出一些,船東也愿意擇優使用綠色船舶,因為從商船航行20~25年的工作壽命來計算,節能減排的價值遠遠大于船價高出的部分,節能綠色造船的競爭戰今后會更加激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