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已成為當代最具潛力的生產力,信息資源已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特別強調了智能交通管理系統,港口作為交通運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面臨“信息化”和“數字化”的問題。
江蘇省交通運輸廳港口局以物流信息平臺和管理信息系統為重點,把加快港口信息化建設作為提升港口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全力予以推進,取得了明顯進展。
信息化助推“數碼港”建設
港口是發展現代物流業的重要平臺,而信息系統是現代物流業的主要技術支撐。據計算,每一筆實物交易產生十次以上的信息交換,因此,信息化對于港口具有重要的作用,港口信息化水平也已成為一個地區和城市交通及物流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
在鎮江惠龍港碼頭,董事長施文進向記者介紹:“港口決定物流信息的通暢,龐大的貨物集散運輸帶來密集的信息流量,對信息流的處理方式和效率會影響港口的運作效率、貨物的在港周轉時間和整個社會的運作效率,只有依靠信息化才能高效準確地處理信息流。惠龍港把信息平臺和物流基地結合在一起,通過基地交割確保交易的真實性,交易前物流基地為企業提供倉儲服務,交易后物流基地為用戶提供加工、配送服務,這一切背后的支撐體系是物流信息平臺和全球可視化信息化系統。”
同時,他還幽默地說:“現在不能開著‘保時捷’卻是‘騎毛驢’的思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從傳統手段向科技信息化手段的轉變,現代港口不再僅僅是貨物轉運中心和工業生產基地,同時也是現代物流網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信息化系統是現代物流業的主要技術支撐,沒有現代信息技術,現代物流就無從談起。惠龍港下一步還要將業務向電子商務的物流供應鏈和加工配送的物流產業鏈兩方面延伸。”
資源共享搭建“一站式”通關平臺
2011年底,鐵道部與交通運輸部聯合頒布《關于加快鐵水聯運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在連云港召開的鐵水聯運現場推進會上進行了發布,與此同時,推出6條鐵水聯運示范線。力爭到2015年,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20%以上,港口煤炭、礦石、糧食、化肥等大宗散貨鐵路集疏運比重比2010年提高10個百分點。
根據《意見》,我國將建立鐵水聯運運行機制,加強鐵水聯運基礎設施和信息共享系統的建設。這意味著鐵水聯運有了實質性的發展,多年沉積的機制障礙與技術壁壘有望被打破,社會物流成本將可能大幅降低。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連云港國際航運服務中心,聚集了海關、國檢、海事、邊檢等口岸的優質資源,搭建"一站式"口岸查驗服務平臺,所有通關環節都可"一站式"解決,提供高效的口岸服務。同時,還攜手鐵路部門、班輪公司、物流企業、查驗單位聯合構建大陸橋運輸合作機制,凡是進入上海鐵路局管內的車輛信息,連云港港口調度都可實時獲得,使進口鐵礦石、煤炭等貨物的平均在港停留時間由60天下降到了20天,而鐵路貨車的停車等候時間也縮短了1小時,滿盤皆贏。
隨著鐵水聯運信息平臺的初步建成,結合鐵路貨運電子商務平臺、港航EDI中心及港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等信息資源,基本實現鐵水聯運信息共享。屆時,貨主足不出戶就能享受網上受理、實時查詢、全程追蹤等功能的現代化電子口岸的服務。
技術革新引領“數字革命”
2012年江蘇省初步確定連云港、太倉、南京、徐州四個試點港口進行鐵水聯運EDI系統試運行。
EDI也被俗稱為“無紙化交易”。它是一種利用計算機進行商務處理的新方法。EDI是將貿易、運輸、保險、銀行和海關等行業的信息,用一種國際公認的標準格式,通過計算機通信網絡,使各有關部門、公司與企業之間進行數據交換與處理,并完成以貿易為中心的全部業務過程。
對于港口而言,EDI則表示物流信息電子數據交換中心,EDI的建設將對港口實現跨行業、跨區域數據共享提供平臺,實現水運與鐵路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數據交換,進而擴大到與海關、國檢、銀行、保險等行業的數據交換,從而大大提升了港口的工作效率。
伴隨著"無紙化交易"在江蘇四個試點港的試運行成功,可以預見,未來江蘇港口正朝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可視化"方向高速發展,江蘇港口將全面邁向"數字時代"。(記者張凌云通訊員董正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