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及國際航運市場略有企穩跡象,我省造船業仍處“上攻下探”均不明顯的狀態。
運力過剩、訂單下滑、成本上漲……從2011年底,大中小船企一起盈利的美好時光瞬間在這些“行業寒風”的吹拂下轉為冰涼,甚至連中遠、中集等央企巨頭也陷入巨虧。記者日前走訪我省造船企業發現,盡管目前外貿及國際航運市場略有企穩跡象,我省造船業仍處于“上攻下探”均不明顯的狀態,而部分船企已經悄然開始產品轉型、抱團取暖。
傍央企轉漁船 有訂單船塢滿負荷
“這是一艘在建的2.8萬噸的集裝箱船,像這種在建的船只還有7艘。”在占據全省造船業1/4份額的中航威海船廠,負責生產保障的副總經理曲維英指著船塢里的“龐然大物”對記者說道。
在他身后深達18米的大型船塢里,伴隨著大型吊裝機搖擺雙臂作業的轟鳴聲,身著制服的工人正在扎滿腳手架的船體上焊接、調試。記者注意到這艘集裝箱船船體骨架已初具規模,在大型龍門吊的配合下,特制的運載車正來往穿梭進行搬運。
曲維英告訴記者,本來船廠今年計劃交付12條船,公司10月份一口氣新增加了6艘的訂單。“現在我們各個造船平臺基本滿負荷運轉。”
當前造船業正處寒冬,中航威海船廠何以底氣十足呢?
據曲維英介紹,去年1月份威海船廠與中航國際北京公司合作,后者注資3億元,持股經營威海船廠70%股份。中航國際北京公司在歐美、非洲等多地設有公司或代表處,再依托國際貿易物流方面的資源,行業低迷中航仍有辦法拿到訂單。
與中航威海船廠“過冬”方式不同,威海另一家造船巨頭黃海造船廠則選擇主攻漁船。
“盡管目前的16艘訂單都是以前接的,但我們今年接了143艘漁船訂單,這保證了我們有活可干。”黃海造船廠新廠負責生產的副總經理宋正勇對記者說道。在這片廠區里,同樣是來往運輸船體工段的載重車和忙碌的吊裝機。
宋正勇表示,船廠所建造的散貨船訂單70%來自國外船東,受行業大勢影響,今年幾乎沒有新訂單。但公司緊緊抓住遠洋捕撈業旺盛發展的需求,大力上馬漁船生產。“去年我們營收36個億,本來預計今年會大幅下滑,但有了漁船訂單的支撐估計能完成30個億。”
運貨量緩慢回升 單船利潤下滑
“6月份以來,集裝箱量開始放緩,但目前又有小幅回升。”在煙臺港環球碼頭,一艘從天津駛來的滿載集裝箱的貨船正在靠近碼頭,通過電腦智能控制的吊裝機正按部就班卸貨。煙臺港環球碼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樹人告訴記者,船上運載的主要是木材、機器設備、化肥等物資,從10月份以來公司的運貨量開始緩慢增長。
黃樹人的感受似乎印證了有行業風向標之稱的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10月份以來該指數逐步企穩回升,并回歸千點以上,同時外貿企穩的報道也見諸報端,但造船業卻仍在苦撐之中等候回暖。
自金融危機以來,新船價格下降了40%至50%,有的已跌破船廠成本線。據工信部發布的前三季度數據:前9個月全國新承接船舶訂單量1541萬載重噸,比上年同期(同比)下降46.9%,跌幅略有收窄。“平時報價2億的船現在報1.2億就接單,下滑幅度達40%,單船利潤更是下滑得厲害。”曲維英表示,盡管有訂單在手,但受整個行業低迷影響,船東催船比平時更急,質量要求也更高。
宏觀經濟不景氣之下,同樣受牽連的鋼鐵行業也逐漸向下游的造船業“靠攏”,力求通過合作實現抱團取暖。記者了解到,省內鋼企濟鋼1-9月已通過了10個船級社認證,船板生產優勢日漸擴大。近日,濟鋼分別與省內船舶行業的“領頭羊”黃海造船有限公司、蓬萊中柏京魯造船有限公司、中航威海船舶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省內造船業內人士表示,受前期行業低迷影響,我省部分造船企業也出現了無單可做甚至停產的狀況。目前我省造船業正處于上攻和下探都不太明顯的狀態,各船企應根據自身優勢開展轉型自救,做好未來行業回暖的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