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運能過剩,海運價格“蹦極式波動”,甚至出現“零運費”。在昨天舉行的泛太平洋海運亞洲會議上,多位代表呼吁控制運能,避免海運市場惡性競爭。
中遠(集團)總公司總經理馬澤華、法國Alphaliner航運咨詢公司執行顧問Tan Hua Joo等介紹,2011年,全球各大海運公司造船量大增,今年的交付船舶達140萬標準箱,而且多是7000標準箱以上的大船。今至明年,船舶過剩比例在 6%—10%之間,而這一趨勢在短期內難以舒緩。
僧多粥少,供求失衡,勢必導致海運市場惡性競爭。為保證海運市場份額占有量,各船運公司競相降價,個別公司以低于成本價運營,甚至出現“零運費”現象,免收運費,只收取附加費。
馬澤華、Tan Hua Joo認為,船運公司之間應加強合作,減少運能,共同制訂造船計劃,保證運力平衡。他們建議,船運公司必須從服務質量上下功夫,提升物流鏈的核心價值,實現整個海運鏈的共贏。而不是過度依賴于投資造船和擴大航線密度。
近日有媒體報道,中遠集運和中海集運將首次在內貿集裝箱市場上開展航線合作。對此,馬澤華沒有否認,只是稱“難于回答”。他表示,中遠和中海作為國內兩家最大的船運公司,一直開展交流。推動合作是海運業界的大趨勢,“畢竟單打獨斗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