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產經新聞報報道,過去十年是中國產業結構大調整的十年,舞臺上的主角由大量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演變成技術含量高、綠色高效的產業。專家指出,十年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中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未來十年,中國產業必須正視并解決問題才能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
十年來,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是由一個個具體企業的調整完成的,也正是這些企業,經歷、感受并見證著這一歷史。
在大連,有一個近年來在國際造船業影響越來越大的造船企業——大船集團。十年來,大船經歷了堪稱殘酷的國際競爭,挺過了堪稱惡劣的市場環境,企業競爭力越發強勁,而這一切,都得益于集團的結構調整。
2012年8月,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來到大船集團,聽大船人講述了十年來的結構調整之路。
十年前的大船集團,雖然名字叫“大船”,但在世界造船行業和中國制造業中,大船集團只能算做一只“小舢板”。
當時的大船集團產品品種少,研發水平低,產品集中在技術含量較低的中小型散貨船、原油船,超大型油船的設計和建造剛剛起步,在集裝箱船、LNG船、海洋工程裝備的設計和建造上則完全是空白。
十年前,大船集團建立現代化總裝造船模式尚處于“依葫蘆畫瓢”的完全模仿和局部改進階段,船舶建造周期很長,當時,生產效率最高的4.6萬噸成品油船建造周期達到360天,水下周期超過100天;第一艘VLCC建造周期達到740天(24個月),船塢周期達到209天(7個月),而當時日韓先進造船企業同類產品的建造周期12個月,船塢周期是3個月,差距之大,令人汗顏。
而近幾年的國際航運和船舶市場,又可謂波濤洶涌,甚至是惡浪滔天。200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世界性經濟危機的陰影還未散去,歐元危機又接踵而來,航運量持續低迷的同時,作為航運市場主力的歐洲各國銀行紛紛停止了對船主融資,致使造船業訂單急劇減少,許多造船企業陷入無船可造的困境。而在世界造船行業排名前四位、在國際造船市場占據重要份額的大船集團自然難免遭遇沖擊。
用什么來抵御風險?大船人告訴記者,法寶就是之前大船集團極具前瞻性和戰略性地及時轉舵,調整航向,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布局多個產業,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造船產業方面,大船集團加快了產品結構調整的步伐。今年,新承接了4艘、總噸位為48.2萬噸的10000TEU集裝箱船,并研發了無污染低排放的大型天然氣運輸船和鉆井船。
海工裝備領域是公認的“藍海”,也成為大船極力突破的領域。大船集團根據國際形勢及石油市場的變化,加大了海上鉆井平臺的研發和經營力度,國內首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升式鉆井平臺已成功推向市場,海洋石油生活支持平臺和鉆井船市場的市場開發取得歷史性突破。
同時,大船集團在修船和拆船行業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投資總額20億元的長興島修船基地建設已接近尾聲,建成后將成為中國北方乃至亞太地區海洋工程改裝、船舶升級改裝和大型特種船舶維修的重要基地。今年5月,該集團投資的綠色拆船基地在長興島開工建設,這兩個項目建成投產后,將使大船集團成為中國唯一能夠提供從設計、開發、維修與改裝,直至最后拆解的全壽命周期服務的船舶企業集團。
而標志著大船集團發力的重工行業,合同金額約為13億的重點項目——華威和田2X135MW熱點廠工程管理總承包合同已經簽約。
產業結構的大力調整讓大船集團嘗到甜頭,多個產業揚帆競發也使得大船集團捷報頻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