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08網上海9月29日電(記者何欣榮)按照慣例,第三季度是出口的傳統旺季,也是航運業的豐收時刻。但由于世界經濟明顯下行,貿易活動低迷,今年的旺季顯得虛弱而短命。在最近一周里,業界期待的出貨小高峰始終未現,集裝箱運價繼續下滑。航運企業要想扭轉上半年的巨虧局面,目前看起來難度頗大。
BDI反彈“短命” 集裝箱運價再度下行
近期以來,象征世界干散貨運價水平的BDI指數出現一波反彈,成為航運市場少有的亮色。受中國集中批復基建項目和美國推出QE3等利好因素刺激,鋼材和鐵礦石價格同步出現回升。用于運輸大宗原材料的海岬型散貨船運費大漲,帶動了BDI指數的反彈。
數據顯示,在9月12日觸及階段性底部661點后,BDI指數逐漸回升,至21日達到774點,一周左右漲幅達到17%。但BDI指數的反彈并不長久,最近一周又微幅下跌,目前維持在740點左右的水平。而這個點位,依然大幅低于航運公司的盈虧平衡點(1500點以上)。
集裝箱市場的表現更為沉寂。二季度時,主要班輪公司通過控制運力和聯合提價的方法,實現了扭虧為盈,但這一成果并沒有保持住。上海航運交易所的最新統計顯示,第三季度上海出口至歐洲、地中海航線的集裝箱運價平均值較第二季度分別下跌14.4%、19.1%。由于貨量始終不理想,目前歐洲航線的艙位利用率僅為80%左右。為了保證國慶節中的艙位利用率,船公司紛紛降價攬貨,使得市場運價繼續下滑。
對于后期形勢,市場參與者的判斷也不樂觀。中外運長航集團副總裁陶素云表示,未來一至兩年,東西主干航線貨量難有明顯起色。與此同時,新船還在不斷下水,預計今年的運力增幅為6.6%,運力過剩的局面難以改變。2013年到2015年期間,每年的運力增幅將達到7.3%,市場競爭會變得更加激烈和復雜。
造船業和融資租賃業難逃牽連
航運市場翻不了身,與其相關的行業自然也難逃負面影響。
由于運力過剩的加重,船東普遍不愿意下單和接船,造船業的經營形勢急劇下滑。 統計顯示,今年前8月我國承接新船訂單1459萬載重噸,同比下滑48%。并且,在手的訂單也出現“交付難”問題,令船廠的經營性現金流捉襟見肘。
國內最大的民營船廠熔盛重工副總裁陳文軍表示,當前在主流船型中,散貨船訂單已經明顯過剩,油輪訂單趨于飽和,集裝箱船訂單的增長空間非常有限,唯有LNG/LPG(液化天然氣、石油氣)船的需求有保證,但這種船型的技術要求是非常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