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包括深圳聯合國際船舶代理公司在內的多家公司一紙有關輸單費上漲50%的通知,再度將深圳集裝箱拖車公司與船舶代理公司之間的費用矛盾暴露出來。多方協商下,船舶代理公司承諾暫緩提高輸單費,然而,該項費用依然存在大幅提高的可能,這就意味著事情并沒有完美解決。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雙方第一次交鋒,集裝箱拖車公司針對運營中存在的輸單費、打單費的質疑由來已久。
就在此事發生月余前,深圳市國際貿易貨主協會向交通運輸部水運局發送名為《堅決抵制船公司利用壟斷優勢向貨主收取不合理費用》的函件。該協會認為,深圳近幾年港口吞吐量降低與物流成本不斷增高有著密切關系。
多家公司“默契”上漲收費
9月26日,前來辦事的集裝箱拖車公司員工發現,船舶代理公司辦事窗口上貼出的通知稱,從即日起,出口預配艙單單證費(即輸單費)調整為人民幣45元/票。
該費用之前標準為30元/票,這就意味著此次該項費用上漲幅度高達50%。據了解,輸單費為報關公司每向船舶代理公司報送一單貨物便交納一次費用,該費用最終轉嫁到下游拖車公司。
“我們是在26日接到會員單位有關該事件的相關反應,”深圳市集裝箱拖車運輸協會(以下簡稱拖車協會)內刊副主編劉夢來認為,此次船舶代理公司的漲價并不像他們對外宣稱的那樣屬于獨立行為,“多家船舶代理公司此次的對外通知格式完全相同,通知落款處均沒有相關公司的落款和蓋章。”
拖車在26日當天晚間就此事召開會議商討對策。27日,有167家會員單位聯名蓋章向深圳市政府相關部門反映情況,并在隨后的三天里與船舶代理公司進行溝通。
29日深圳市交通運輸委以及鹽田區相關部門與拖車協會和船舶代理公司進行協商。最終,船舶代理公司承諾,針對拖車行業委托報關的輸單業務停止漲價,恢復30元/票的原價。
不過,船舶代理
公司同時表示,提價的事情年后再說。
就此次輸單費漲價50%一事,記者致電聯系深圳聯合國際船舶代理公司。該公司企劃部工作人員表示,此次費用上漲是公司老板做出的決定,并不清楚具體事項。
而在安訊物流公司總經理耿博看來,此次漲價的主要原因是船舶代理公司自身也存在生存困境,因為輪船公司賺錢少了,對代理公司提出更多苛刻的條件,甚至出現不付費的情況,所以他們通過這種手段將壓力轉嫁到運輸公司身上。
深圳市船舶代理學會秘書長陳有銳則認為,此次價格上漲并不是有預謀的集體性行為,而是一家船舶代理公司上調輸單費后的一種跟風現象。至于價格上漲的原因,一是輸單費價格多年沒有上漲,二是與周邊港口相比深圳30元的費用相對較低,三是近期代理公司成本上升有漲價需求。
受質疑的輸單費
即使沒有此次輸單費上漲50%,拖車公司對此項費用的收取也是早有怨言。耿博認為,此次漲價是沒有任何依據的,此外,輸單費的收取本身就是一種強制性交易。
據了解,目前船舶代理公司直接向報關公司收取30元的輸單費,而報關公司將這部分費用再度轉嫁到了拖車公司頭上。
耿博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因為一艘船只有一家船舶公司代理,如果我們不給錢,他們就不給辦事,我們沒有選擇,這就是一種強制性交易。”
拖車公司認為,除了涉嫌強制性交易外,輸單費的存在也應該受到質疑。記者從拖車協會了解到,報關公司報關時有一個訂單號需要輸送給船舶代理公司,早期確實需要船舶代理公司聘用很多員工進行一單一單的輸入,但是現在已經完全電子化了,使用電子系統后,報關公司自己就可以進行輸單。然而船舶代理公司依然向報關公司收取一單30元的輸單費,其合理性和合法性值得懷疑。
陳有銳對此解釋說,“代理公司需要對輸入的單子進行審核并向政府相關部門以及船務公司上報,這些都是需要成本的。”。
據悉,此次拖車公司之所以對輸單費上漲反映較為強烈,除由于費用上漲幅度過大以外,還因為受到成本不斷攀升和業務量下降雙重因素的影響,2011年拖車行業正在經歷經營狀況最嚴峻的一年。
劉夢來對記者說,不僅僅是輸單費,此前曾經對簿公堂的打單費也是一種不合理收費。打單費是船務公司(即船東)向拖車公司收取的一項費用,金額在每單30~50元不等,該費用目前仍在收取中。
船務公司被指影響深圳港口外貿業務
就在8月底,深圳市國際貿易貨主協會(以下簡稱貨主協會)向包括交通運輸部水運局等多個單位發函稱,船務公司巧立名目收取各項不合理附加費,并且不停漲價,造成成本上升,產品失去競爭力,很多訂單被國外同行搶走,現在外貿越來越難做。
貨主協會提供了一份深圳至基隆港2009年和2011年收費情況的對比表,該表顯示,兩年時間,20尺柜的費用從1912元上漲到了2400元,漲幅高達25%。
貨主協會認為,在運輸費用不斷上漲的同時,與國內其他港口相比,深圳港口的費用收取相當驚人。同樣規格的集裝箱,珠海至馬來西亞總計費用為3775元,而深圳至馬來西亞則接近該費用的兩倍為6885元。
數據顯示,2010年吞吐量為2898萬標箱的上海港收取的碼頭作業費總計為95.3億元,同期吞吐量為2258萬標箱的深圳則為145億元。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