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2年9月5日凌晨12點,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簡稱“長沙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10000477人次,旅客吞吐量再次突破千萬大關,同比2011年提前了20天。這是繼2009年11月19日首次突破千萬人次大關、2010年10月14日再過千萬,2011年9月25日又過千萬,成為中國中部首個跨入“千萬級”行列的機場后,再創佳績的一年,為實現長沙黃花國際機場2012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500萬人次,進入全球機場百強奠定了基礎。
機場旅客吞吐量超過千萬,意味著機場的集聚效應開始產生,特別對發展臨空經濟是重大利好。首先是驅動地方經濟發展。按照國際民航協會測算,每 100萬旅客會產生經濟效益18.1億元,解決5000人的就業問題。其次,通過打造以長沙機場為核心,集航空運輸、軌道交通、城市公交、長途客運等為一體的立體綜合交通網絡,可實現交通無縫式對接,提升長株潭城市群在全國交通格局中的樞紐地位。再次,有利于加速形成樞紐機場,使機場成為吸引高附加值、高時效性、高新技術產業的最佳區位,幫助我省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升級。
近年來,隨著湖南省經濟社會的發展,依托商貿、旅游、會展、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長沙機場的運輸生產一直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2001年突破 200萬人次,2004年突破470萬人次,2005年突破530萬人次,2006年突破660萬人次,2007年突破800萬人次,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機持續蔓延的形勢下,逆勢發展,旅客吞吐量達到1128萬人次左右,2010年趁勢發展達到1260萬人次左右,2011年9月底就達到千萬人次。如此快速的發展,被民航業界稱之為長沙現象。長沙機場總體規劃已于2011年7月通過專家評審,規劃2020年的旅客吞吐量達到3000萬人次,2040年達到6000萬人次。
長沙機場自去年7月19日二號航站樓(T2)轉場啟用,擁有四個值機島80個柜臺,21條安檢通道,47個停機位。加上轉場后對保障流程進行了優化,新增了人員配備,引進了各項先進的設備設施,這一系列的改善,都大大提高了長沙機場的運行保障能力,吸引了更多的航空公司投放運力到長沙航空市場,推動了運輸生產發展。今年上半年以來,長沙機場與各航空公司就建立湖南分公司進一步保持多層次合作及服務保障工作進行了多方交流,積極配合省政府加大力度引進基地航空公司,積極做好廈航、奧凱湖南分公司的協調保障工作,全力支持基地建設工作,現在基地公司的建設進度與運力投放比例都有所改善。此外,容量評估工作的順利完成、國際航線吞吐量高達20%的增長等各方面滴原因都對長沙機場航班時刻容量的提升、航班起降架次的增加和助推航班增量,完善長沙航線網絡起了重要的作用。去年11月長沙機場37項服務承諾的發布讓旅客出行更舒心。
目前,長沙機場已開通直達全國73個大中城市的近118條航線,以及長沙-首爾、光州、青州、大阪、臺北和香港等十余條國際和地區定期或包機航線,有30家航空公司執行航班飛行。廈航、深航、東航與省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廈航、深航已在長沙設立過夜基地。隨著航線的快速完善,運輸量也有了飛速發展。長沙機場旅客運輸量由2005年的530萬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1300余萬人次,進入出境旅客人數更是中部其他五省之和,長沙機場客流增速全球前10。短短幾年時間,長沙機場由小機場飛進了千萬級大機場行列,真正實現了由量變到質變的大跨越。
“將黃花機場打造成區域性國際航空樞紐”成為長沙機場的下一個目標。在國家實施的“中部崛起”發展戰略中,湖南省政府明確了“四化兩型”重要戰略,推進“長株潭”城市群綜合配套實驗區改革。結合湖南省和長沙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長沙機場計劃在機場和市區之間打造一個集物流、配載、倉儲、會展、旅游、高新技術出口加工等臨空經濟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等為一體的“臨空經濟走廊”,將長沙機場建設、發展成為一個功能齊全、設施完備、生態環保、國內一流的 “航空城”。我們相信,這一目標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