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豪客比奇宣布與中國卓越航空之間的收購談判破裂,計劃于2013年第一季度作為一家獨立的公司走出破產保護。豪客比奇首席執行官史蒂夫·米勒稱,收購談判失敗包含許多復雜的原因,國際政治因素也介入了進來。在隨后的許多中外媒體報道中稱,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了此次并購協議,使得人們對這其中的緣由遐想連篇,可謂“此中必有蹊蹺”。
“國家安全”之因
在卓越航空并購豪客比奇的消息傳出之時起,質疑的聲音此起彼伏。國際機械師及航空工人協會(以下簡稱IAM)在7月16日就向美國破產法院提交訴訟,以“此舉將影響美國國家安全以及美國工人工作崗位和養老金”為理由,阻撓這筆交易。IAM全球董事長公開表示,如果向一家擁有中國政府背景的企業出售豪客比奇,對美國經濟及國家安全將有著廣泛的影響。
IAM全球董事長的“指控”不是沒有根據的,北京卓越航空技術有限公司擁有卓越航空60%的股份,其余40%股份由北京市政府支持特定工業領域戰略投資的融資平臺——北京亦莊國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擁有。由于亦莊國際發展有限公司的“政府背景”,美國和歐洲媒體從一開始就認定,卓越對豪客比奇的收購案會“踩到美國政府審批不可逾越的紅線”。
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了此次交易,還有可能是因為豪客比奇軍用領域業務涉及國家安全。豪客比奇向美國政府和其他幾個國家出售軍事訓練和攻擊機。有人推斷說,豪客比奇和卓越航空難以想出辦法將豪客比奇防務業務與商務機和螺旋槳飛機業務分離開來。據知情人士透露,豪客比奇一度建議,在某些與防務業務相關資產被“凈化”之前,卓越航空推遲獲得這些資產的所有權,但后者顯然對這一提議不滿意。
美國政府從豪客比奇購買的“空中國王”型號飛機上設置了上百個重要的情報、監視和偵察設備。雖然美國空軍拉里·詹姆斯中將曾表示,“空中國王”由中國企業控股的公司制造并不會給他們帶來困擾,但也很難想象承擔如此重要任務的機型生產商落到他國手上的戲碼將怎樣在華盛頓上演。
此外豪客比奇的碳素纖維機型,也是美國政府控制的技術,美國海外投資管理委員會也不可能輕易批準此次并購。
美國大選之際
10月22日晚9點,奧巴馬和羅姆尼的第三場也是最后一場總統候選人辯論舉行。這場辯論在美國大選歷史上開創了一個先例——“中國崛起”首次成為總統辯論的主題。奧巴馬和羅姆尼在臺上一如前兩場辯論,爭相在對華政策上擺出強硬姿態。時值美國大選之際,又在全球經濟形勢低迷的背景下,當地政府都希望保護本國企業,減少外國資本對本國產業的影響,這無疑都為類似卓越收購豪客比奇的跨國企業并購加大了難度。
可以說,卓越選擇并購的時機真的很不好,美國大選營造的政治氣氛十分不利。在10月16日進行的第二場總體辯論會上,奧巴馬和羅姆尼比拼對華強硬,羅姆尼猛攻奧巴馬允許中國將人民幣匯率保持在低水平,不利于美國展現競爭力和消除貿易赤字;奧巴馬表示他采取的對華貿易政策將要比羅姆尼更加嚴厲。
據報道稱,幾乎沒有外國投資交易純粹是因為美國外國在美投資委員會以美國國家安全為由提出反對而失敗。在2008年到2010年期間,該委員會評估的313樁交易中,只有5%的交易被迫做出調整。并且美國官員稱,這個過程不會因計劃投資美國的公司所在國而存在歧視。因此,這次交易的失敗正值兩位美國總統候選人爭著對中國表現出更加強硬的立場之際,使得失敗顯得更加事關重大。
有人說卓越航空自己大概也明白這起收購不可能被美國政府同意,而中國政府也不愿意在美國投資航空公司,因為按照收購的要求,豪客比奇需要繼續在美國運營,不可能搬到中國,因此很多業內人士認為“這個故事炒作的成本有些高”。
美國自由市場經濟之惑
近一段時間以來,一系列以失敗告終的交易令試圖投資美國的中資公司痛苦不堪。9月底,美國總統奧巴馬和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先后以項目涉嫌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為由拒絕中國三一重工在美企業建造風電場,對此,三一集團于19日宣布起訴奧巴馬政府;浙江萬向集團收購美國主攻新能源汽車電池的旗幟型企業A123 Systems的計劃也以失敗而告終;美國會更指責華為、中興威脅美國國家安全,呼吁美企尋找替代供應商,引起了中國相關人士的極度不滿。一直標榜“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的美國為何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交易呢?
眾所周知,自由市場經濟是消費導向型經濟體制,自發起作用,不需要昂貴和復雜的官僚機構來協調做出經濟策略。然而美國此時對于中資并購美企的一系列舉措和強制干預,似乎與一直標榜的“自由經濟體制”言行不一。從“國家安全”這個理由本身來看,著實是一個“萬能的借口”。國家安全高于一切,從阿富汗、伊拉克到敘利亞的戰爭,這個理由一次次被提到,就好似那把“尚方寶劍”。但無論如何,從一系列發生的交易失敗不難看出美國的真實面目。
截至目前,卓越航空仍然沒有任何對此事的正面回應,5000萬美元違約保證金的不退還也引起了各方的關注和對交易失敗原因的猜測,但無論如何,從全球經濟形勢低迷到美國大選敏感時期之際,這都要求國內企業在跨國收購中要更加謹慎,做好充足的準備,周密考慮各方因素,才能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