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濱海國際機場各類飛機一片繁忙起落中,有一半以上是叫響著“GS”呼號的天航班機。遍布全國的150條航線、通航67座城市、擁有8個過夜基地、年旅客吞吐量約500萬人次……位于天津機場西機坪的天津航空維修基地見證著天航從成立至今成長中的每一次華麗轉身。
2009年6月8日大新華快運航空華麗轉身正式更名為天津航空——天津終于有了自己的本地航空公司。誰都沒有料到,這個年輕的航空企業卻以如飛般的速度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成長為目前國內支線航空公司的“領頭雁”,成為天津城市發展的一張靚麗名片,也為拉動本市與各地的經濟交流和經貿往來搭起了一條“黃金走廊”。2011年,這家年輕的航空公司還被全球權威民航服務評估咨詢機構Skytrax評為“中國最佳區域航空公司”、“全球四星航空公司”。日前,記者就走進天津航空天津維修基地,親身感受這家年輕企業堅實而飛快的成長腳步。
在天航天津基地的機庫里,機務們正緊張地為一架E190型客機進行著“4000小時檢”“身體檢查”,還要對一些老舊部件進行更換。拿起解刀、扳手等工具,定檢維修技術員胡記超熟練地卸下位于飛機左側機腹的整流罩蓋板。“這是要為飛機空調進行液壓管改裝。”他指著機腹里空調管道上的一個活門說道。只見他拿起身邊一本類似說明書的材料,再次核對了一次改裝位置、所需工具,然后迅速開始了拆、裝、對新管道進行檢查……不到2個小時,改裝完成了。看著記者對那本“說明書”很是好奇,胡記超介紹,這是“工卡”,他們每天的每項工作,從使用哪幾個工具到每個螺絲擰多緊,都要嚴格按照上面的指示“持單作業”。
“安全是第一位的,一定要按程序走,絕不能憑經驗。”站在一旁的天航動力裝置工程師董可可接著說。他告訴記者,為了安全飛行,除了定檢外,還會有一組機務在停機坪上為準備起飛和剛剛降落的飛機進行航前、航后、例行工作和排故等各類“身體檢查”,一天下來常常要工作10多個小時,很多時候連飯都顧不上吃。
“2009年天航成立時,客流量占天津機場旅客吞吐量的市場份額只有不到7%,現在這一比例已經提升到了18.2%,這就是員工充滿干勁的原因,而我們真正的目標則是50%。”天津航空副總裁李文斌信心滿滿地講,“天津人需要走到哪,哪的人最想來天津投資,我們就把航線開到哪。”
根據數據顯示,每位航空旅客對目的地城市的經濟帶動或是消費拉動平均為機票價格的8至10倍。如果按照今年天津航空天津旅客吞吐量預計120萬人次、平均機票800元計算,天航為天津帶來的直接經濟消費就達到了70億元至90億元;而這單純“個人”的計算還沒有加上天航各航線為天津乃至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商機。
本月,天航引進的首架可執行干線航班的空客A320型飛機將正式抵津,現有93架支線飛機的機隊規模也將隨之擴大。相信天航這架“引擎”也必將會為帶動招商引資、拉動天津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強勁的推進力。
來源:天津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