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系統的獨特性,使其成為最晚實行市場化改革的行業之一,參與鐵路的民營企業大多成立于上世紀90年代末2000年初,有意思的是這些民企創辦者不少原本就是鐵路體制內的人,而且是鐵路領域的知識分子或科技人員。北京世紀東方國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作為鐵路通信細分領域的民營企業,順應鐵路改革而誕生,又依托鐵路發展,世紀東方過去十年從一家注冊資本僅300萬元的公司發展成為如今年收入超2億、凈利潤近4000萬、在鐵路專用通信市場具有較大競爭優勢的公司。
世紀東方董事長田秀華認為,與國有企業做不同的事情,在細分領域里發展是民營企業成長的主要原因。在其看來,如今鐵路市場仍然對民企開放不足。
記者:當前鐵路體制對于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是否足夠?作為民營企業,您對于改革的期待是什么?
田秀華:一直以來,鐵路行業體制處于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中,雖然在某些方面的改革稍顯滯后,但其主旋律是市場化。在這個過程中,同時伴隨著中國鐵路的大發展和市場體量的擴大,給民營企業帶來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機遇,世紀瑞爾(14.120,0.02,0.14%)、佳訊飛鴻(9.000,0.00,0.00%)、鼎漢技術(11.120,-0.16,-1.42%)、永貴電器(27.500,-0.01,-0.04%)等一批民營企業憑借著領先的核心技術和過硬的產品質量在市場競爭中取得了一席之地,甚至在各個細分市場成為了領頭羊。
但是客觀來看,民營企業的空間并不完全充分,具體體現在某些領域對民營企業的開放程度不足。
在鐵路裝備制造一些領域,比如列車控制信號領域,民營企業進來的并不多,大鐵路目前還沒有民營企業進來。軌道交通方面的,在地方地鐵層面有一家民營企業進場了。
因此,我們希望首先建立一個更透明、更市場化的鐵路行業體制,使各種類型的企業在一個公平的市場環境中各自發揮優勢、展開競爭,同時政府、監管部門能夠在某些方面有針對性的向民營企業傾斜,不僅“扶上馬”,而且“送一程”,加大資金、政策、技術扶持力度,培育出更多的市場主體,促進行業良性發展。
記者:國家屢屢發文,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鐵路市場,但是積極性不夠,是什么原因阻礙了民營資本的進入?
田秀華:一個改革的過程必定是一個摸索、試探的過程,從政府的層面上來說是在摸索一種全新的監管理念、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和一整套的落地措施,從企業的層面上來說是對新的監管體制、新的市場環境的適應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雙方互動、磨合,最終謀求新的平衡狀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也難免會出現暫時性的不適和階段性的波動。
我認為民資遲疑主要原因是改革中的行業體制尚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政府需要通過不斷出臺相關政策和配套措施堅定民營資本的信心,缺少必要措施,再好的戰略也是空談,落不到實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