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90%的貨運公司,單家自有貨車不足10輛,其中40%都是只有一輛車的個體戶。昨日,第九屆中國國際物流節物流信息化專題會上,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副司長王選慶透露的這一組數字,是中國物流業的縮影。小、散、亂、差、多,正是“中國式物流”之痛。
貨運汽車空置
廣州年丟370億元
統計顯示,中國貨運公司中,擁有10輛以上貨車的貨運企業占運輸公司總數的10%,有100臺以上貨車的公司僅占3%,只有1輛貨車的個體戶占運輸公司總數的40%。
由于規模小,信息不對稱,中國的物流行業流通效率低。據2011年中國商業聯合會統計,在廣州,貨運汽車空置率造成一年損失370億元,76%的企業靠自己做物流,第三方物流在廣州的占比只有6%,而這一數據在美國則是58%。
王選慶表示,現在中國開始有企業整合分散的貨運個體戶,比如浙江傳化公司,搭起了第四方物流平臺,通過信息化服務,實現車與貨的對接,每天有近4000輛貨車到其物流產業園配貨,配貨時間從48小時降低到6小時,僅蕭山地區就有90%的企業將物流外包給傳化公司。
空車等貨時間
平均長達3天多
傳化公司總裁徐水波指出:“歐美只有幾千家公路物流企業,而我國有78萬家,以小戶、散戶為主,貨運司機基本都是個體,信息散亂,嚴重不對稱。”“車找不到貨,貨找不到車,等待配貨時間長達78小時,這大大增加了各方成本。”
另外,公路行業還存在信用缺失問題,偷盜、騙貨等現象時有發生。
“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是集約化,包括網絡化、信息化、流程標準化。”徐水波所在的傳化集團創立了一種新的“公路港”模式,針對的就是集約問題。
該公司在杭州等多個城市建立了“公路港”物流園區,為第三方物流公司和車輛提供信息、標準平臺,成為“第四方物流企業”,用徐水波的話說,是“為物流企業服務的物流企業”,“車子不是我的,貨物也不是我的,但他們都需要在我的平臺上運作,我們就是物流界的機場或淘寶。”
中國物流成本
比國外高一倍
“中國物流的一個大問題就是沖不過18%紅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丁俊發告訴記者:“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10年間,基本保持在18%左右。而在發達國家,占比僅9%,是中國的一半。這表明,中國的物流效率還很低下。”
行業小而散被認為是物流成本高企的一大原因。據了解,眼下,中國第三方物流占比僅為3%。
“物流業與零售業、制造業,不應該隔離,而應該及早整合資源,避免重復建設”,丁俊發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