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部委醞釀八大行業重組,汽車業名列其中。這是最近汽車業界一則影響較大的新聞。據媒體報道,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國資委、證監會等九部委正在醞釀相關政策,著力推進鋼鐵、汽車、水泥、機械制造、電解鋁、稀土、電子信息、醫藥等八大重點行業兼并重組。
兼并重組對于汽車業來說是老生常談,不是什么新鮮事。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汽車市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低迷。國家考慮到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為了挽救不斷下滑的市場態勢,出臺了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內中提出了“四大四小”的概念,鼓勵大企業兼并重組小企業。在政府的推動下,2009年,汽車企業兼并重組打破前些年的沉寂,取得重大進展,可以說拜金融危機所賜,開啟了汽車業的兼并重組年。
此次九部委再次聚焦汽車業兼并重組并不是偶然。2011年,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副司長陳建國就表示,繼續兼并重組肯定是未來國家政策的趨勢。現在市場增幅有限,競爭會更加激烈,重組勢在必行。過去的振興規劃要求新建企業要和兼并重組掛鉤,今后政府還會有一些兼并重組的政策出臺。
有一個數據被廣泛引用,目前我國有各類車輛生產企業1300多家,其中汽車整車企業171家、摩托車120家、專用車900多家、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135家。在這1000多家企業中,有一批企業多年來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產量極少甚至沒有產量,生存十分困難。
新一輪兼并重組看似與商用車關系密切,可是如果具體分析就會發現,商用車的產業集中度并不低,以幾家企業為主體的市場格局已經形成。客車方面,利潤高、能代表行業技術實力的“一通三龍”占據了50%以上的市場份額;卡車方面,前5家企業占據了70%以上的份額。可以說,通過市場競爭,這種格局已經形成了很長一段時間,暫不可能被輕易打破。
筆者認為,商用車的產業集中度要明顯高于乘用車,龍頭企業已經具備非常大的優勢。生產資料的屬性使得商用車客戶對產品性能和性價比的理解更加透徹,是一種專家型的消費,品牌忠誠度更高。而在滿足用戶對性價比的需求上,筆者認為,國內的商用車企業做得也比乘用車好。因此,龍頭企業的市場份額一直能夠保持穩定并呈現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馬太效應。
商用車不同于乘用車,種類繁多,覆蓋范圍大。根據驅動形式的不同,一個產品系列就能延伸出一系列產品,這種特性決定了一家企業難以覆蓋所有產品并且都能在某一個細分領域占據優勢。加之商用車客戶千差萬別,使得商用車分散的生產模式會長期存在。所以即使推動兼并重組多年,商用車行業的企業數量并沒有大幅減少,反而在一些企業退出后仍有新軍進入。
并不是分散就不能生存,有一些規模不大的商用車企業運行良好,源于在某一個細分領域恰好滿足了需求。而這塊市場大企業未必愿意做,也未必會做得更好。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大企業追求高附加值、高利潤的中高檔以及大型產品,放棄了一些利潤率低、競爭不規范的市場。這對于行業來說是好事。今年商用車市場進入了下行周期,明年的形勢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市場減速的情況下,不是所有人都能分到一杯羹,現在能存活的企業未必將來也能活下去,行業整合肯定會出現,市場自然也會作出選擇。筆者在這里想提醒的是,在新一輪兼并重組大幕開啟前,企業需要更加理性,審時度勢,考慮長遠,從企業自身發展需求出發,切勿盲目收購兼并重組,最終反而拖了后腿,得不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