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嚴峻的出口形勢,部分出口企業從提高產品質量入手積極應對挑戰。山東省中魯遠洋(煙臺)食品有限公司在全國食品進出口企業率先推行“首席質量官”制度,取得明顯效果。
千方百計穩定外貿,找準增長突破口,需要出口企業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增強國際競爭力,也需要海關等相關部門進一步改進管理服務,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為穩定外貿增長保駕護航
今年8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3292.9億美元,增長0.2%,其中出口1779.8億美元,增長2.7%。從國際環境看,當前歐債危機尚未根本好轉,國際市場持續疲軟,出口企業壓力很大。
為千方百計穩外貿,9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八項措施,其中包括: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簡化審批手續,提高通關效率,降低通關成本等。作為進出境監管部門,海關系統正在做出努力。
加快開拓新興市場,培育出口新亮點
近日,由中國北車長春軌道客車公司生產的3列黃灰相間、具有濃郁潘帕斯草原風情的地鐵車輛在上海海關隸屬吳淞海關順利驗放裝船,經由上海羅涇港出發,踏上了遠赴阿根廷的航程。至此,中阿鐵路合作協議框架地鐵項目的首批45節列車全部完成,總價值約1億美元。
今年,在歐債危機持續發酵,歐美日等傳統市場需求不振、出口下滑的情況下,我對拉美、中東、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出口增長穩健,成為對外貿易的新亮點。
分析人士指出,長期以來,我國外貿對發達國家依賴程度高,與發展中國家外貿規模較小。當前,主要經濟體受債務危機困擾,經濟持續低迷,需求相對疲軟,大力開拓發展中國家市場,積極培育新的出口增長點,不僅適應當前世界經貿調整的大格局,也是當前穩定外貿增長的現實選擇。
據悉,商務部目前已選取約30個國家作為今年及未來若干年外貿多元化戰略重點突破市場,力爭到2015年,我國與歐美日等傳統市場以外的市場貿易占比提高5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很多企業也逐步看好新興市場國家。春蘭(集團)在2007年之前的出口市場中,歐美市場占據一半以上的份額,現在已不足1/3,而新興市場的占比已達到2/3以上。
在中東、俄羅斯等新興市場,浙江義烏小商品有著很高的知名度。今年,杭州海關相繼推出義烏國際貿易監管改革試點、“義烏—舟山”區域直通車等便捷通關模式。目前,義烏集裝箱通關驗放作業時間比之前縮短了1個小時。1—7月,經義烏海關出口俄羅斯商品6950萬美元,同比增長1.5倍;出口貨運量 8萬噸,同比增長3倍。
當然,和歐美日等傳統市場比,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開拓新興市場,普遍面臨著信息不靈、市場壁壘多、風險大等問題。增強企業開拓信心,應在繼續保持出口退稅、匯率等外貿政策連續性的前提下,著力研究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完善出口信用保險機制和信息服務,緩解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開拓壓力。
促進貿易便利化,為出口企業搶時間
“海關實現通關作業無紙化,通關時間由原來的半天縮短至最快30秒以內,提高了通關效率,為企業爭取國際訂單贏得了先機。”近日,在上海海關通關作業現場,上海昌碩科技公司關務部經理潘聰明說。
海關總署統計司司長鄭躍聲日前表示,上半年,在全球金融危機持續影響下,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總體上呈低位回穩態勢。從全球制造業產業轉移的方向看,隨著勞動力等成本攀升,中國制造正面臨東南亞等新興經濟體的沖擊,但總體而言,我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優勢短期內尚不會發生較大變化。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形成了便捷的通關環境和完善的產業配套,為出口企業增強國際競爭力提供了強有力的外部保障。當前要進一步深化改革,繼續促進貿易便利化,幫助企業降低貿易成本,共渡難關。
在海關總署統一安排下,8月1日起,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12個海關啟動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試點。企業不必再打印紙質報關單及隨附單證,而是通過電子數據形式直接向海關申報。截至8月30日,上海海關已放行通關無紙化報關單1585票,貨值1.27億美元。8月23日,首家異地企業浙江泰普森休閑用品有限公司在上海口岸參與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試點,改革受惠面進一步拓寬。
在東部企業享受無紙化通關的方便快捷時,西部企業也感受到了高效通關帶來的實惠。
自2011年7月起,重慶海關協調上海、南京、烏魯木齊等地海關,探索建立了“渝新歐”鐵路運輸轉關協作機制,重慶、烏魯木齊等海關簡化了國際貨運列車的報關、中轉、出境等監管手續,出境后平均結關時間減少至5天。
目前,“渝新歐”國際貨運班列已達到每周一列固定班列運行,拉動重慶IT產品出口量不斷攀升。前7月,重慶外貿進出口值達到302.4億美元,已超過去年全年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達1.5倍。其中,出口222.4億美元,增長2.1倍。
調整優化外貿結構,助企業轉型升級
今年,泰怡凱電器(蘇州)有限公司加大了對自主品牌“科沃斯”在國外的市場推廣力度。這個為國內銷售而建立的品牌如今已漂洋過海,成為國際知名品牌。
泰怡凱是一家以前專為國外品牌貼牌加工吸塵器的港資加工貿易企業,這些年依托技術創新和自主品牌的創立,走上了一條品牌化、高附加值產品轉型升級之路。如今,泰怡凱電器在法國、德國、西班牙、捷克等國家都已建立了銷售網絡。
在國際訂單不足、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等雙重壓力下,實現轉型升級、增強自我創新能力、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是許多傳統加工貿易企業的發展方向。
江蘇蘇州是電子類加工貿易企業最集中的地區。目前,仁寶、偉創力等一批跨國加工貿易企業開始以ODM方式為海外客戶提供“研發+生產”服務,逐步發展成為運用研發設計、系統整合、信息服務等多種軟性制造手段的綜合性產品供應商。蘇州海關推出分批送貨、集中報關和預歸類等措施,為加工貿易企業在蘇州設立研發中心、銷售中心、物流采購中心等提供了便利。
在廣東,5月11日起廣州、深圳、拱北等廣東省內海關推出新舉措:出口加工企業在省內海關之間開展跨關區外發加工業務,海關可不再收取保證金或銀行保函。符合條件的企業在開展外發加工、內銷等業務時,可適用“集中申報”新模式。這兩項新政策讓企業在流動資金、接短小訂單、生產周期安排、加工效率等方面得到多種實惠。
在外貿環境“倒逼”和海關等相關部門和地方的支持下,如今,很多加工貿易企業已經“變身”為獨立法人企業,并通過研發和引進先進技術,向產業鏈高端轉移。
有數據顯示,2011至2012年,深圳海關轄區共有888家加工貿易企業由跨國公司的“生產車間”轉型為獨立法人,在當地扎下了根。廣東東莞建永數碼科技公司轉型為獨立法人企業后,自主設計了數款新品,歐美訂單接踵而至,抗市場風險能力大大提高。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李健認為,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促進出口企業轉型升級,是外貿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當前,外貿政策應著眼培育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等新優勢,引導企業通過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減輕對低勞動力成本和高資源能源消耗的依賴,推動我國加快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