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東部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在把穩增長作為當前首要任務的同時,都面臨著轉方式和調結構的問題,應把著力點放在全面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上
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7.8%,二季度增速為7.6%,這是時隔3年以后增速又一次回到8%以下。分省份來看,盡管各省份的GDP增速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但多數省份的GDP增速仍高于全國水平。
有關專家表示,無論是東部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在把穩增長作為當前首要任務的同時,都面臨著轉方式和調結構的問題,應把著力點放在全面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上。
推動東部經濟結構優化
今年上半年,作為我國第一經濟大省的廣東,GDP增速僅為7.4%,增幅僅比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的2009年同期高0.3個百分點 ,創近年來新低,其他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落。
“廣東省的外向型經濟特征明顯,經濟對外依存度較高。在全球經濟不景氣、外需市場疲軟的背景下,GDP增速放緩在預料之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分析說。
今年以來,受國際經濟持續低迷、國內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土地供應短缺等影響,廣東省外貿外資增長緩慢。據初步預測,上半年,全省進出口總值同比僅增長5.0%,其中出口增長6.8%。
目前,外部需求疲軟帶來出口受阻的局面,在東部沿海省份正在進一步顯現。在東部的另一個外貿大省浙江,今年上半年全省進出口總額比去年同期增長3.5%,增幅回落比較明顯,特別是對歐盟出口持續負增長,同比下降6.8%。
“目前國際經濟正處于金融危機的第二個階段主權債務危機階段,經濟形勢仍將持續低迷。”李佐軍分析說,在國際經濟形勢尚未好轉的局面下,不能對出口寄望太多,即便西方發達國家從經濟危機中復蘇,外部需求持續減弱的狀況短期內也很難得到有效改變。
李佐軍建議,目前,東部省份應該抓住機遇,加快推動經濟發展從依靠外需向內外需“雙輪驅動”轉變。而要實現內需的提升,關鍵是要解決老百姓就業、收入水平提高、消費能力的提高,推進收入分配改革,縮小收入差距,通過破除相應的體制機制,為擴內需提供廣闊的空間。此外,東部省份還應利用產業轉移的機會,加快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向中高端升級,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實現中西部可持續發展
今年上半年,中西部不少省份的固定資產投資都保持著較快的增長勢頭,投資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數據顯示,上半年,山西省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 24.1%,其中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8.6%;貴州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同期增長58.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57.3%。此外,江西省500萬元及以上的項目投資同比增長31.3%,湖北省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8.1%,湖南省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4.2%,云南省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 37.7%。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經濟系主任林江分析說,在東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中西部省份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加快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這必然帶來固定資產投資的持續增加。從短期看,這種投資必然成為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但是,一旦中部地區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力加強,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的壓力將加大。從這個意義上說,依靠投資增長而形成的較高的經濟增速不但不具備可持續,反而可能為轉方式、調結構增添阻力。
林江告訴記者,目前中西部地區GDP增速高于東部地區,這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必然成果。但是,中西部地區不能光追求發展速度,而要把更多注意力放在GDP背后的投入、產出、能耗上,特別注重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
“當然,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不可能在短期內一蹴而就。”林江說,中西部地區在承接的同時,還要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全面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從總體上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無論是東部省份還是中西部地區,都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上,單純追求GDP增速的發展模式無異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林江說。
近年來,我國不少省份已經意識到了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意義,并加快在轉方式、調結構中的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根據中國科學院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自1993年以來,我國GDP質量指數總體上呈現穩定上升態勢。
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寧夏、海南、重慶、陜西、遼寧、新疆、安徽、河北、天津、江西等省份GDP質量改善情況最為明顯。記者了解到,這些省份在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方面,各有千秋。
天津市在保持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穩定向好的同時,以樓宇經濟等新興服務業為抓手,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第三產業的發展比重穩步提升。僅樓宇經濟一項,上半年就實現稅收同比增長13.1%,有36座樓宇半年稅收超過億元。
重慶市在外需市場疲軟的背景下,安排了專項資金幫助企業穩生產、促銷售,出臺實施了“汽車惠農”、“家電惠民”等刺激消費的系列措施,拉動內需市場,為經濟發展注入內生動力。
此外,江西等省區則通過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優化第二產業的產業結構,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并逐步降低高耗能行業的比重,促進了工業經濟的結構優化。
林江說,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穩增長同時實現東中西部的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一方面,企業要更加主動地依靠自主創新,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走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道路;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加強政策引導,為全面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