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12年中國外貿形勢依然嚴峻,但服務貿易卻迎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服務貿易對外貿的拉動作用日益顯現。有專家認為,目前是我國承接服務貿易的最好時機,中國要加快轉變貿易增長方式。 2012年中國外貿形勢依然嚴峻,但服務貿易卻迎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服務貿易對外貿的拉動作用日益顯現。有專家認為,目前是我國承接服務貿易的最好時機,中國要加快轉變貿易增長方式。
歐美債務危機牽動全球經濟的神經,也使中國對外貿易經歷了一場嚴峻的寒冬,這從2011年秋季廣交會上外貿企業的慘淡景象就可見一斑。不僅如此,在日前由和訊網主辦的財經中國2011年會上,眾多專家還表示,2012年,中國外貿將成為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難過的一年。不過,會上也有專家認為,在加工貿易依然難以擺脫窘境的2012年,服務貿易將為外貿企業過冬,添一把火。
2012外貿企業生存依然堪憂
廣交會素有中國外貿晴雨表之稱。然而近幾年,在這個享譽全球的展會上,受到原材料、勞工成本上漲,匯率攀升,及歐美市場蕭條的影響,我國外貿企業經歷了由原來的只接短單、不接長單,演變成后來的長單、短單都接不上的艱難處境。
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魏建國在本次年會上感慨:“在2011年秋季廣交會上,不僅歐洲赴中國代表團少,而且中國企業對歐洲的訂單無論長單,還是短單都不抱任何希望。”
商務部研究院院長霍建國也在會上表示,“東部沿海大省出口急劇回落,廣東都到了個位數了”。而且結構變化也不容樂觀,機電產品出口僅維持16%的增長,輕紡產品回落到了20%多的增長。這些變化方向性都不太好,所以要做一些調整。
2012年,加工貿易企業生存處境將更加艱難。魏建國說,國內外多重因素阻礙中國外貿發展。原材料價格、勞動用工成本將延續上升走勢。“2012年將是中國進出口最困難的一年,也可以說是199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嚴峻的一年。”
霍建國表示,目前,民營企業承擔了我國30%的出口任務,這個比例是相當高的,外資企業占50%多,國企占20%左右。2011年,由于人民幣匯率波動太快,升值幅度過大,加大了企業簽單難度。他預測,2012年,外貿企業可能還要面臨匯率在2%~3%之間波幅的壓力。
服務貿易為中國外貿添活力
面對嚴峻的外貿形勢,霍建國提出,服務貿易迎來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他說:“中國要加快轉變貿易增長方式,尤其是把服務貿易抓到手,我認為目前是我國承接服務貿易的最好時機。如果說加工貿易解決了農民工的就業,那么服務貿易就解決了大學生的就業。”
霍建國還說,去年世界服務貿易已達3.57萬億,與貨物貿易幾乎相當,且服務貿易增長值現已超過25%。盡管目前面臨歐債危機、美債危機,但是服務貿易仍然是當前中國最好、最容易接受的。
之所以認為服務貿易成為中國發展外貿的新活力,霍建國稱中國在發展服務貿易方面具備兩大優勢:一是中國擁有大量人才。我國擁有廣大的大學生群體,人才成本相對較低,所以現在國際上大量的服務貿易轉到了我國。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目前已成為我國的競爭對手,如果我們不抓住服務貿易,那么這個領域將有可能被別國抓走。二是中國在世界上,無論是貨物、進出口、金融、證券、貨幣已經逐漸形成一個中心。對銀行來說,后金融服務、貨幣結算、人民幣國際化都需要服務貿易,我國需要各種各樣的服務、離岸、結算等。“服務貿易的市場需求非常大,如果我們忽視這些就等于是一個跛腳。”因此,“抓住發展服務貿易這個機遇對中國來說太重要了。”
培育服務企業列入國家日程
其實,我國在2011年9月就公布了《服務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下稱《規劃》),提出要促進服務出口,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提高服務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在穩定和拓展旅游、運輸、勞務等傳統服務出口的同時,努力擴大文化、中醫藥、軟件和信息服務、商貿流通、金融保險等新興服務出口。大力發展服務外包,建設若干服務外包基地。擴大金融、物流等服務業對外開放,穩步開放教育、醫療、體育等領域,引進優質資源,提高服務業國際化水平。
“2011年我國服務貿易首次突破4000億美元。當前,世界服務貿易呈現新態勢,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正轉變為服務企業,制造業呈現服務化新趨向。”商務部服務貿易司司長周柳軍在2011年11月商務部召開的《規劃》發布會上稱,一方面,企業依托制造業發展服務業,核心技術服務化。通過產業鏈重組,企業的經營重心逐漸從加工制造轉向流程控制、產品研發、市場營銷、客戶管理等生產性服務,向價值鏈“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另一方面,企業戰略轉型發展服務業,主營業務多元化,向管理咨詢、醫療、金融等新興高增長業務拓展。隨著產品提供者向集成服務提供商轉型,制造業的服務投入、服務產出比重上升,全球產業鏈延伸、價值空間拓展、服務市場擴大。
《規劃》提出今后要培育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服務貿易企業。為更好地發揮企業在服務貿易發展中的市場主體作用,《規劃》要求盡快建立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企業運營模式,鼓勵企業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提高自主開發和創新能力,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同時,明確在運輸、建筑、旅游等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以及通信、金融、會計、計算機和信息服務、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具有發展潛力的行業,要逐步形成一批擁有知名品牌、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服務貿易企業或跨國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