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成為近期貿易保護主義的始作俑者
歐美是主要的貿易保護主義發起方。除了一些傳統的反傾銷、反補貼等措施外,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甚至安全問題等也逐步應用到貿易保護領域。
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發達經濟體的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除了一些傳統的反傾銷、反補貼等措施外,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甚至安全問題等也逐步應用到貿易保護領域,發達經濟體逐漸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始作俑者。
歐美是主要的貿易保護主義發起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統計,從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共發起反傾銷調查79起,其中美國發起12起,歐盟作為一個整體發起13起,分別占到總數的15.2%和16.5%。在同一時期,由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發起的17起反補貼調查中,美國發起9起,歐盟發起3起,分別占到總數的52.9%和17.6%。除傳統的貿易限制措施外,一些新的貿易保護措施層出不窮。近日,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發布報告稱,中國兩家電信設備供應商華為和中興通訊可能影響美國國家安全,試圖阻撓這兩家企業進入美國市場,以此打擊中國通訊產業在美國的發展。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美國采取貿易保護的目的無非是促進美國國內的經濟復蘇,并帶動就業增長。然而,這一目標不易實現。第一,貿易保護會對美國相關產業造成負面影響。一般而言,美國實施貿易保護的產業主要集中在美國的低端上游產業,一旦發起保護措施,這些產業將被迫從原來的進口為主轉而變為國內生產,由于美國較高的勞動力成本和生產成本,致使與此類產業相關的下游產業成本上升,從而削弱美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貿易保護將會影響美國消費者的福利。貿易保護措施致使進口產品價格上升,從而造成美國消費者的支出增加,在名義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將會被迫減少消費數量從而引發消費下降。因此,貿易保護將帶來生產和消費的扭曲,無益于美國經濟和就業的恢復。
貿易保護措施將會對美國的國際經濟地位造成損傷。世界銀行前行長佐利克不久前在一次演講中指出,經濟開放是美國最寶貴的財富,傾向于貿易保護主義,顯示了美國國家、企業和個人的信心正在喪失,因此,如果美國摒棄開放的經濟政策而奉行貿易保護主義的話,美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將會不斷衰落。
國際貿易與全球經濟增長高度相關
國際貿易與全球經濟發展呈現出高度的協同性,即在國際貿易增長迅速的年份,全球經濟也表現出較高的增長率。
國際貿易是全球經濟增長重要的推動力量,其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促進全球經濟增長。按照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國際貿易,可以實現資源在國際間的有效配置,從而提高世界各國的生產效率。通過國際貿易可以使一國的閑置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從而促進產出的增加。國際貿易可以通過外部市場擴大產量,獲得規模經濟效益,促使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單位成本下降,從而增加一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此外,貿易也可以刺激技術進步,從而促進經濟增長。也正是基于此,全球大部分國家都在積極推動對外貿易的發展,一些國家更是通過對外貿易的發展實現了本國經濟的騰飛。
全球經濟也會影響國際貿易的發展。全球經濟的高速增長將會帶來全球總需求的上升,從而促進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而這反過來又會進一步促進全球經濟的增長,這就在國際貿易和全球經濟之間形成了良性循環。然而,當全球經濟增長乏力時,也會通過總需求萎縮限制國際貿易的發展。
從實踐上看,國際貿易與全球經濟發展呈現出高度的協同性,即在國際貿易增長迅速的年份,全球經濟也表現出較高的增長率,而在國際貿易增速放緩甚至是負增長的情況下,全球經濟也顯示出增長的乏力。例如在2010年,全球經濟增長從之前的負增
長一舉達到5.1%,此時國際貿易增速也從2009年的-10.4%上升到12.6%,而隨著此后全球經濟增長的逐步放緩,國際貿易增速也不斷下降,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預測,2012年全球貿易增速預計下滑至2.5%。
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催生了貿易保護主義
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形勢下更為突出。全球經濟放緩所引發的需求萎縮,導致各國的出口貿易受到抑制并進一步制約其經濟復蘇的步伐,這引發了各國進一步的貿易競爭與保護。
雖然從總體上看,國際貿易的發展會促進全球經濟的增長,然而,由于國際貿易涉及不同國家的利益,因此,在參與貿易全球化和自由化的過程中,一些國家的利益短期或局部也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從而導致了貿易保護主義的產生。
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形勢下更為突出。全球經濟放緩所引發的需求萎縮,導致各國的出口貿易受到抑制并進一步制約其經濟復蘇的步伐,這引發了各國進一步的貿易競爭與保護。特別是對發達經濟體來說,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其利率已經降至歷史低點,貨幣政策的空間已經十分有限,而政府嚴重的債務問題又使其在財政政策上被束縛住了手腳,在這種情況下,發達經濟體紛紛推出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希望以此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2012年5月,一份由經合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和聯合國貿發會議聯合發布的報告指出,由于全球經濟低迷,各國近年來實行的貿易限制措施不斷激增。報告指出,從2011年10月中期開始至2012年5月中期,20國集團國家總共實行了124項貿易限制措施,致使占全球0.9%的進口貿易受到影響,這些措施主要包括貿易救濟行為,增加關稅、進口執照以及海關管制等,同時這些措施不再是各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種臨時性措施,而已成為各國試圖刺激經濟復蘇的長期手段。
貿易保護主義使國際貿易形勢更加嚴峻
頻繁實施的貿易保護措施將加劇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從而無法進行有效的相互協調與合作,各國之間的不信任情緒加重,甚至引發貿易戰,世界貿易體系會由開放逐漸滑向封閉。
7月16日,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2012年世界貿易報告》稱,非關稅措施給世界貿易帶來了新的挑戰。據其預測,受歐債危機拖累,2012年世界貿易增速將下降至2.5%,而2013年世界貿易增速將下降至4.5%。貿易保護主義使得國際貿易形勢更加嚴峻。
貿易保護主義泛濫引發了各國競相實行以鄰為壑的政策。除了發達經濟體實施貿易保護措施外,一些新興經濟體也采取了貿易保護主義措施。9月4日,巴西外貿委員會發布了提高100種進口產品關稅的決議,10月1日,該決議開始實施,有效期為12個月,根據決議,巴西100種進口產品平均關稅會提高到25%。印度、阿根廷、泰國等新興經濟體發起的貿易保護措施也呈上升之勢。
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措施給有些國家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以韓國為例,10月18日,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發布報告稱,受全球各國貿易限制措施增加和國際專利糾紛影響,今年上半年韓國企業為此遭受的直接與間接損失高達45.8億美元,占到同期韓國經常項目順差的三分之一,這給其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頻繁實施的貿易保護措施另外一個深遠的影響是,其將加劇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從而無法進行有效的相互協調與合作,各國之間的不信任情緒加重,甚至引發貿易戰,世界貿易體系會由開放逐漸滑向封閉,這更加不利于全球經濟的復蘇與穩定。妥善解決貿易摩擦,促進國際貿易快速增長是推動全球經濟早日走出危機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