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9日上午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中國是美國農產品(5.67,-0.02,-0.35%)第一大出口市場,2011年每個美國農民向中國出口農產品接近4000美元。
沈丹陽列舉數據稱,2011年美國向中國出口農產品達到233億美元,平均每個農場向中國出口農產品超過10000美元,每個農民向中國出口農產品接近4000美元。
以下為其發言摘錄部分:
沈丹陽:關于最近美國一些政治人物對中美經貿關系說三道四,并采取了一些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我們認為,完全是政治上的需要,比如他們的一些人似乎總是認為,在中美這兩大經濟體和兩大貿易伙伴的經貿關系發展中,總是美國人吃了大虧,中國人占了大便宜,這樣的說法不僅美國人不信,中國人都覺得很搞笑。如果真的如他們這樣說的,中美經貿關系能發展到今天這樣的水平嗎?中美建交33年,發展到今天這樣的水平,很多負責任的經濟學家對中美經貿關系的現狀做了理性和深入的研究,其中既有美方的經濟學家,也有中方的經濟學家。大家發現,兩國經貿關系總體上是互利共贏的,雙方利益是大體平衡的。從1979年中美建交到2011年,中美貿易從不足25億美元,發展到去年雙邊貿易總規模是4466億美元,增長了將近180倍,兩國很多年前就已經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而中國已經連續10年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中國既是美國農產品第一大出口市場,也是美國汽車、飛機等機電產品重要的海外市場。中美建交這33年以來,中國從發展中美經貿關系中固然得到了不少好處,但是,美國同樣獲利豐厚,應該講雙方都是贏家。
我再舉一些數據給大家作判斷。比如,2011年美國向中國出口農產品達到了233億美元,平均每個農場向中國出口農產品超過10000美元,每個農民向中國出口農產品接近4000美元。未來五年,中國的進口將會急劇增長,現在一些經濟學家分析,未來五年中國進口可能要超過10萬億美元的規模,這樣將會為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提供難得的機遇。再比如,美國人總是說,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價格太便宜,實際上美國從中國進口這些質優價廉的產品提高了美國民眾的實際消費能力和生活水平,為美國經濟保持增長提供了助力。再比如,中美經貿關系為美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根據不完全統計,從2001年-2010年,美國對華出口總共為美國增加了300多萬個就業機會。此外,中國企業最近這些年來開始對美國投資,也為美國的就業做出了貢獻。這樣一個情況說明,中美兩國這種經貿格局完全是中美兩國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不斷擴大合作的結果,并且還將為兩國企業和兩國人民提供進一步合作共贏的機會。但是我們遺憾地看到,隨著美國選戰全面鋪開,部分政要提高了批評中國的調門,這種出于政治需要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把國內矛盾轉嫁給其他國家的做法將破壞兩國經貿合作發展的氛圍,搞不好會把中美經貿關系引入歧途。這既不符合中美兩國和兩國人民的利益,對全球經濟復蘇也會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我們主張中美兩國應該本著相互尊敬、互利共贏的原則發展雙邊經貿關系,堅持合作與對話討論和解決問題,多做和多說有利于兩國經貿合作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