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海自貿區在2013年國慶節前開張以來,截至目前,國內已經有13個地方有意申報自貿區。其中已經明確向國務院或相關部門提交申報的地方至少有4個,包括廣東、天津、青島和重慶兩江,其他地區也正在積極籌備并通過各種渠道表達意向。
從保稅區到自貿區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28平方公里,正是上海的四個保稅區加一個管委會。已經提出自貿區申報的青島,也是如此。青島科技大學東北亞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立指出,青島市是國內最早提出從保稅區向自由貿易港區演進的城市之一,天津的基礎也正是保稅區。 “天津之前就有濱海新區的先行先試,加上很早時候就關注自由貿易,東疆保稅區建設頗有成效,自然而然地申報自貿區。”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負責人田利輝說。
對許多地方來說,像保稅區這樣的傳統海關特殊監管區的作用正在弱化,地方政府開始尋求新的開放高地。“但關鍵在于具體的開展工作”,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陳廣漢強調,“不能是單單把名字改一下,不能跟風,講名不講實,搞形象工程。”
尋找自己的特色
申報者如此之多,但要想再獲批復,并不容易。如何從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一些地方開始強調自己的獨特之處。作為毗鄰日韓的地區,青島強調的是中日韓合作。不過,難點也正因此出現。中日韓三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大,三國的敏感領域和敏感產品分歧較大,溝通有難度,法律條文的修改和實施需要曠日持久的時間成本,三國沉重的歷史包袱影響到彼此的互信,妨礙了談判的深入。“符合三國長遠利益的中日韓自由貿易區也必將經歷一個痛苦的分娩過程。”李立說。
舟山則強調海洋經濟。“以舟山自由貿易港為基礎的浙江省自貿區方案早已完成,”寧波大學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鐘昌標說,“只是在功能定位上遇到了問題。”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是繼上海浦東、天津濱海和重慶兩江后又一個國家級新區,也是首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如此鮮明的特色,甚至讓一些其他的城市因此失去了機會。寧波自貿區牽頭單位寧波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綜合調研處負責人透露,寧波曾有意愿申報自貿區,但省里未同意,已經放棄了此想法,舟山群島新區單獨申報。
其他的競爭者們,也都在尋找自己的特點。比如廈門主打的是“對臺自由貿易園區”;而靠近東盟的廣西試圖打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連接中亞的新疆則正在討論設立“中國—中亞自貿區”;重慶則希望自己成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高地,因此申請成為“內陸自貿區”。
廣東“打包”申報
廣東的粵港澳自貿區方案,被認為是目前的申報者中最有希望獲批的地方之一。有趣的是,廣東的自貿區申報經歷了一個由分到合的過程。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這三地原本各自申報,最后“打包”了。“對于廣東自貿區,廣東省內三地先申請,然后由省里統籌為一個。”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彭澎表示,廣東自貿區的“3+1”模式應該是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和白云空港分別向省里報了自貿區的申請,再由省里將幾家聯結起來。總面積將達1363平方公里,是上海自貿區的47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