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流園區建設逐步趨于理性化、科學化
經過科學規劃的物流園區將分散的物流結點集聚起來,通過功能整合、規模運作,減少物流系統給城市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進而改善城市的交通、生態環境、優化城市的功能布局,增強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隨著中國物流業的快速發展,以及政府、協會通過采取多種形式對園區建設進行規范和引導,社會各界對于物流園區的內涵和功能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目前,中國物流園區的建設普遍開始重視園區的科學規劃,物流園區的建設正在向理性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
2.物流園區服務范圍不斷擴大,跨區域合作趨勢日益明顯
物流園區是社會物流系統中的重要節點,是物流活動和物流企業的集聚場所。以往,物流園區因地域所限,分布在各個城市周圍。隨著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換日益頻繁,物流園區的服務范圍逐漸擴大,并通過貿易不斷向周圍區域輻射。同時,伴隨信息和經驗的交流,其運作模式、交通條件、地理位置、建設規模、招商情況等信息逐漸為其他園區所了解。由于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面臨著降低成本和提高運營效率的壓力,在共同利益推動下,園區之間跨區域的合作開始形成,而信息系統的建設也從另一方面使得物流園區跨區域合作成為可能。通過跨區域的合作,形成網絡化運營,最大限度地發揮物流園區服務功能。
全國物流園區(基地、中心)協作聯盟于2005年成立,旨在促進同行間的信息溝通、信用咨詢、業務合作、資源共享、調查研究、經驗交流、政策協調和行業自律。近年來在物流園區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有力地促進了物流園區之間的跨區域合作,使其輻射范圍進一步擴展。通過與周邊地區實現互動,物流園區將會樹立區域核心樞紐的地位,進一步擴大其市場影響力,逐漸形成覆蓋全國的跨區域協作的物流服務網絡體系。
3.更多的民間投資進入物流園區,投資呈現多元化趨勢
物流園區屬于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初期建設投資大。中國目前在建以及運營的物流園區多數由政府主導投資建設。近年來,隨著中國物流市場的成熟、豐富的潛在需求以及優惠的招商政策,中外地產商相繼投入物流園區建設,園區投資進一步呈現多元化態勢。特別在房地產市場和商業地產市場發展前景堪憂的時期,一些有實力的民間投資將更多轉入物流園區的建設。盡管物流地產需求增速放緩,土地的升值潛力以及穩定的投資回報還是吸引著眾多民間投資的介入。
4.社會、經濟效益顯著的龍頭企業進一步涌現
在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物流園區在改善中國城市環境、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部分規劃科學、定位合理、市場化運作好的物流園區不斷發展壯大,已經成為區域乃至全國范圍內的龍頭企業。以2007年為例,北京空港物流基地實現稅收155902.6萬元;廈門現代物流園區實現稅收24158萬元;北京通州物流基地實現稅收17500萬元;蓋家溝國際物流基地實現稅收15300萬元;傳化公路港物流實現稅收12000萬元;上海臨港物流園區實現稅收8355萬元;上海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實現稅收4383.56萬元;上海化學工業區物流產業園實現稅收4175.7萬元;邯鄲綜合物流中心實現稅收3200萬元;寶鼎威一站式物流中心實現稅收2100萬元;諸如上海西北綜合物流園區、義烏國際物流中心等都已經形成穩定的投資回報率。可以預見,發展勢頭良好的物流園區在未來幾年內將進一步涌現。
5.物流園區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物流園區是物流設備、設施相對集中的場所,是物流企業集中的場所,也是集中提供物流服務的場所。物流園區的信息化為物流園區入駐企業及其客戶之間實現信息共享、設備共享、服務共享提供基礎性支撐平臺。通過信息化推動物流活動的高效率,物流服務的高水平以及企業運作的低成本。目前,各個物流園區普遍重視信息化建設,信息技術投入大幅度提升,信息化的作用日漸明顯。可以肯定,物流園區信息化的建設是中國物流園區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中國物流園區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
6.物流園區專業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
物流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企業的合作與聯系不斷加深。隨著供需雙方合作不斷深化,注重按照客戶供應鏈的布局實施個性化的物流資源配置的專業化物流服務進一步得到青睞。低端服務利潤會越來越薄,而創新型業務、增值型服務以及適合客戶需要的個性化服務將獲得更大發展空間。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社會分工日益深化。與傳統服務方式相比,專業化物流服務綜合成本更低、配送效率更高,更加貼合客戶需求,已成為現代物流發展的方向。專業化物流的發展會推動物流園區向專業化領域滲透。可以預見,物流園區專業化發展將會成為趨勢,特別是依托諸如制造、鋼鐵、化工等產業積聚區的物流園區將會依靠穩定的市場需求快速發展。
另外,保稅物流園區試點幾年來,獲國家批準的保稅物流園區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考慮到中國地域廣、出口企業多的特點,保稅園區業務需求旺盛,構建多元化的保稅物流服務模式、設立多種類型的保稅物流中心將成為物流園區一個新的亮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