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分水嶺地區長期以來由于灌溉條件較差,不適宜種植農作物,傳統的農業作業模式很難提高農民收入。如今,嶺上農戶相繼走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之路,推進森林增長工程建設,通過發展苗木花卉產業,將江淮分水嶺脊背區域建成一片“綠色海洋”。
苗木種植取代傳統農業
目前,我市造林綠化工作已全面啟動,各地迅速拉開造林整地大幕,總體進展明顯好于往年同期。在肥西縣小廟鎮,記者看到,一大片土地正在平整中,幾臺機器緊張作業。這一片土地目前還“光禿禿”,但也許用不了幾年,會成為一片“綠色海洋”,各種樹木應有盡有。目前,小廟鎮已完成整地16000畝,主要種植香樟、女貞、桂花、紫薇、櫻花等市場前景較好的鄉土樹種。
“我們這地方地處江淮分水嶺脊背區域,崗沖相間,灌溉條件很差,根本沒法種植水稻。”小廟鎮有關負責人說,考慮到現實情況,小廟決定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之路,把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有效結合,有效推進森林增長工程。當前,該鎮正在與一些大企業洽談,希望通過林業招商,由傳統農業生產轉為發展苗木產業,“我們的想法是把這里建成小廟居民的‘后花園’,不僅是當地居民,城區市民也可以過來呼吸新鮮空氣。”
全市造林面積落實迅速
截至11月15日,全市落實造林面積26.93萬畝,是市下達任務的82%;完成地形整理8.16萬畝,是市下達任務的25%;挖樹函1.99萬畝,是市下達任務的6%。全長17.6公里、每側寬200~300米的機場高速綠色長廊示范工程建設全面展開,預計本月底內側30米的高標準林帶將全面完工。
各縣市區中,廬陽區、高新區、合肥經開區率先完成整地任務。其中,廬陽區整地0.26萬畝,是市下達任務的112%;高新區整地552畝,是市下達任務的110%;合肥經開區整地100畝,是市下達任務的100%。“整地任務完成后,造林招商工作就必須跟上。”市林業和園林局有關負責人說,目前,全市共落實200家造林100畝以上的企業和種植大戶,合同面積達14.56萬畝,另有14家、4.09萬畝正在洽談。
紫蓬山北部建綠色長廊
未來,紫蓬山與官亭鎮之間將出現一道長約5公里的“綠色長廊”。“我們計劃用3至5年時間,打造3萬~5萬畝苗木基地,并與紫蓬山連成一片。”官亭鎮有關負責人說,與小廟鎮地理位置類似,官亭同樣位于江淮分水嶺脊背,雨水偏少,傳統的農業作業模式很難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只有通過招商發展苗木產業,才能有效提高居民經濟收入。
2011年10月,浙江一家園林公司進駐官亭鎮,完成一期造林10000畝,種植品種有美國紅楓、紅玉蘭、紫薇、櫻花等,這些樹種價格不菲,便宜的要幾千元一株,昂貴的品種如美國紅楓,要2萬~3萬元一株。根據相關規劃,該公司將官亭建設成為長三角地區最大的園林觀賞苗木基地及研發中心,計劃用3年時間分三批在官亭建設2萬~3萬畝的苗木花卉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