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包裝適應性
包裝是產品的派生特性,除包裝的尺寸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并適合集裝化運輸的要求外,產品包裝后的質心位置,固有頻率,系固裝置、吊裝裝置、叉口(或叉槽)的位置和尺寸等,應考慮相應的運輸條件和運輸環境,以保證裝運卸的方便性和快速性。
以上是進行產品設計時應考慮的主要因素,是運輸性涉及的重要方面。當然,產品在運輸過程中,上述各因素常常是同時并存并相互作用,綜合影響。所以在設計產品時應統籌考慮。
3 產品運輸性對物流的影響
盡管目前國內外對運輸性與物流有不同的定義和解釋,但從“實物移動”的角度考慮,兩者之間卻存在著許多內在聯系。產品運輸性對物流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3.1 在目的性上具有一致性
運輸作為物流的一項重要活動,主要解決實物從供應地到需求地的移動問題,從而創造產品的空間效益,實現其使用價值。物流可產生多種效用,如形態效用、占有效用、時間效用和空間效用等。其中的時間效用、空間效用體現了物流活動的重要價值,也是對物流的一種主要評價方式,這是因為物流的目的之一是要將貨物在適當的時間運送到適當的地點。而運輸性的目的之一是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能將產品運到目的地,實現運輸的高效率。如果產品的幾何適應性、動態適應性、裝卸搬運適應性、環境適應性等都較好,非常適于運輸,那么就為產品能被及時、準確地運到目的地創造了有利條件。
同時,物流活動也追求物質資料的“低成本流動”。而便于運輸的產品在降低運輸費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這已被國內外相關研究所證實。實踐證明,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產品越易運輸,運輸成本就越低。
1998年,美國物流協會對物流做出如下定義,即“物流是供應鏈活動的一部分,是為滿足顧客對商品、服務及相關信息從產地到消費地高效、低成本流動和儲存而進行的規劃、實施、控制的過程”。而運輸性活動主要是通過對產品的分析、設計、生產、試驗與評價、部署等過程,控制其運輸性,達到高效、經濟、安全運輸的目的。
顯然,物流與運輸性所追求的目標有一定的關聯性或一致性。
3.2 運輸性包含于物流活動之中
首先,從物流活動的主要環節來看。物流主要包括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等活動,這些環節構成了物流活動的整體。
而運輸性是從設計制造角度來看待產品移動的,即通過設計,使產品便于運輸。因而,物流中物質資料的移動過程,也是運輸性所研究的內容。因此,在設計產品時,要著重考慮的問題有:在運輸方面,要考慮產品與交通基礎設施、載運工具等現有運輸條件和運輸環境的適應性問題;在裝卸搬運方面,要考慮產品與裝卸搬運機械的適應性問題;在包裝方面,要考慮與載運工具、裝卸搬運機械等的適應性問題;在信息方面,要不斷通過信息反饋來改進產品設計,以不斷提高產品的適運性能等。可見,物流的主要環節,也大都涉及了運輸性。
其次,從“實物位移”的內涵來看。物流中的“物”有寬泛的內涵,泛指一切可以進行物理性位置移動的物質資料,主要包括物資、物料、貨物、商品、物品等,其移動范圍從原材料(包括元器件、零部件、組件等)的供應商到制造商,再到用戶。
由于產品運輸性起源于美國軍方,所以運輸性所指的產品,主要指制造商生產制造的可供用戶(軍隊系統)使用的“物”,但其移動范圍及過程與物流中物質資料的移動范圍及過程有所不同。物流中的物到達用戶后一般作為物流活動的終點。而運輸性涉及的產品到達用戶后,用戶除負責保管和維護外,根據任務需要,還要不斷地發生位移,且其運輸方式(如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也要不斷發生變化。因而,運輸性關注的是產品從制造商——用戶——使用地位移過程中,其對各種運輸方式的適應性問題。
但是,若把用戶的概念拓展,即把制造商看作是原材料包括元器件、零部件、組件等 的用戶,那么,由于從原材料的供應商到產品制造商再到用戶,都存在著運輸、裝卸搬運、包裝等環節,這樣運輸性就包含于物流的全過程了。
4 結束語
產品運輸性問題的提出源于二戰期間美軍的作戰實踐。幾十年來,美軍在運輸性相關理論、要求、設計、技術、試驗、評估、管理等方面均進行了系統研究,目前已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標準體系和法規體系。我國對產品運輸性的研究起步較晚,與國外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不過由于裝備的運輸性影響其快速機動和運輸費用,我軍有關部門已開始組織力量專門研究運輸性問題,但總體上看,尚處于起步階段。通過綜合分析產品運輸性對物流的影響,得出如下結論:產品運輸性對運輸效率及運輸費用具有重要影響;產品運輸性是物流活動的一部分,運輸性與物流在目的性方面具有關聯性或一致性。
文/劉士通 顧培亮 吳剛
頁次:2/2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