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運輸是物流的主要環節之一。交通基礎設施、載運工具、信息及運輸組織所構成的運輸系統是物流管理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運輸活動,物流系統的各個環節有機地聯系起來,物流系統的目標才得以實現。運輸過程包括裝、運、卸及運輸組織等一系列活動。提高運輸效率并降低運輸費用,除與交通基礎設施及交通網絡是否完善、載運工具是否具有良好性能、運輸組織是否科學合理等因素有關外,還與產品是否易于運輸有關。這是因為產品在運輸過程中受到許多條件的制約,若產品不能適應相應的運輸條件或運輸環境,就不易實施高效運輸。
2 產品運輸性對運輸效率的影響
產品運輸性一般指其適合運輸的性能。我國將運輸性定義為:“產品通過各種運輸工具來輸送的固有能力”。美國軍方將運輸性定義為:“裝備被牽引、自驅動或運載,用現有的或計劃采用的運輸工具通過鐵路、公路、水路和航空進行高效運輸的固有能力”。兩種定義盡管描述有所不同,但都認為運輸性是產品的固有屬性和設計屬性。產品一旦完成設計,其是否適合運輸的性能即被確定。影響產品運輸性的因素包括許多方面,既與產品本身的一些設計特性有關,也與運輸條件及運輸環境有關。提高產品運輸性的目的,就是要通過產品的設計制造,使其能適應相應的運輸條件和運輸環境,以便于高效、經濟、安全地運輸。
要提高運輸效率,一般從改善運輸條件和科學運輸組織入手,如完善鐵路、公路、水路、航空交通網絡,改進裝卸條件,提高載運工具的運(航)行速度和性能,以及合理選擇運輸方式,優化運輸方案等。但在現有運輸條件、運輸環境及運輸組織形式一定的情況下,通過提高產品運輸性亦是提高運輸效率的一種重要方法和手段。美軍認為:裝備(產品的特指)運輸性是影響其戰略、戰役機動的關鍵,沒有合適的運輸性,其運輸機動性也就無從談起,不易運輸的裝備不能快速地進行部署,其戰斗力也就不能得到有效發揮。從產品設計角度來考慮,影響運輸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2.1 幾何適應性
幾何適應性主要包括產品的尺寸、形狀、質心位置等因素。鐵路、公路、水路及航空等運輸方式的基礎設施條件和相應的載運工具,對產品運輸尺寸都具有一定的限制條件,如鐵路運輸限界(包括機車車輛限界、鐵路基本建筑限界、鐵路超限貨物運輸規則采用的建筑限界等),公路運輸限界,各種載運工具貨艙(廂、箱)的內部允許尺寸限值及裝卸通道的孔口尺寸限值,集裝具(集裝箱、集裝袋、集裝網及集裝托盤等)的尺寸限值等。這些限制條件構成了對產品或包裝后的單元運輸時的約束。如果產品超出這些約束,勢必造成運輸困難或不易運輸。產品形狀主要影響其裝卸、搬運、運輸固定、包裝、堆碼的方便性,一般情況下,具有規則形狀的產品比較容易運輸。產品也應有較低的質心并盡可能位于其幾何中心,質心位置主要影響產品裝卸、搬運及運輸時的穩定性和效率。
另外,車輛類產品的接近角、離去角、縱向通過半徑、轉彎直徑等通過性參數也影響其被運輸時上下站臺、飛機、船舶或其他載運工具時的效率。
2.2 靜態適應性
主要包括產品質量、接地壓力、表面壓力等。設計產品時,應考慮載運工具、站臺、碼頭、渡(跳)板等的承載能力。如:單件產品質量一般應小于載運工具的額定載重量其接地壓力取決于載運工具承載區的允許承載能力。在產品需要疊裝、堆碼、捆綁時,還應考慮其表面壓力應小于最大允許靜態表面壓力等。
2.3 動態適應性
主要包括運輸過程中的振動、沖擊、共振、搖擺、穩態加速度等。產品在運輸過程中,應能承受相應動載荷而不致損傷。振動是運輸過程中的主要動載荷因素,由多種振源引起。其中,鐵路、公路、航空運輸中的振動主要為隨機振動,而一般運輸船舶的振動主要為正弦振動,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振動損傷取決于所產生的振動響應。沖擊分運輸沖擊和裝卸沖擊,它是一個復雜的物理過程,可使產品的狀態在短時間內發生非周期變化,如產生永久性變形甚至損壞或加快產品疲勞。我國國家標準GB4798.2《電工電子產品應用環境條件運輸》和國家軍用標準GJB3494《軍用物資運輸環境條件》等都對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機械條件作出了明確規定。設計產品時應考慮各種運輸方式的動載荷,并采取相應措施,否則就不能保證正常運輸。
2.4 裝卸搬運及加固適應性
主要包括產品對各種裝卸搬運機械的適應性,產品設計時應考慮裝卸搬運及加固的方便性,如產品是否有合適的吊裝點、叉裝點、捆綁加固點等。需通過吊裝、叉裝實施裝卸的產品,除應適應裝卸機械的裝卸能力外,產品還應具有與裝卸機械相適應的吊裝、叉裝點,且其位置、數量及強度等應保證不損傷產品及保證裝卸的安全,否則會影響裝卸的效率。對車輛類產品,常通過滾裝方式上下站臺、碼頭或飛機、船舶、鐵路平車等載運工具,設計時也應考慮相應載運工具和交通設施的條件。產品應設計適當的加固點,以便于運輸時的捆綁和加固,加固點亦應與載運工具上用于加固的裝置相適應。
2.5 環境適應性
主要包括產品在運輸過程中承受溫度、濕度、大氣壓力、電磁干擾等的性能。設計產品時,應考慮其能承受相應的環境條件而不發生損壞或失效。當不能滿足時,應采用相應措施。
頁次:1/2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