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賈旮菲
在中國物流教育領域活躍著一些辛勤的“園丁”,他們為推動中國物流教育的發展而孜孜不倦地努力。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教授劉大成就是其中之一。
初次見到劉教授,就感覺他那儒雅而平易的舉止,透射著學者的風范;獨到而縝密的思緒,釋放著睿智的火花……
劉大成教授多年來致力于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研究。對于目前國內物流人才的培養教育,劉教授感觸頗深。他認為,現代物流人才的培養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學院派,一個是企業派。從學院派來看,物流人才對一些基本的概念、基本的優化模式、基本的方法缺乏了解。因為許多從事物流行業的人員只是在做,而不知為什么要做。大部分從業人員對于庫存的分類如何去優化、如何選址、如何選擇運輸等都不是很了解。所以說物流從業人員包括管理者不了解物流最基本的概念和基本方法。而一些傳統的物流高校,比如物資學院、交通大學等,及一些新興學校都開設了物流專業。但是有一個共同現象就是物流專業的畢業生到企業后并不了解企業需要什么,學生考了很多證書,可是恰恰缺少企業真正需要的。一些學生連填報一個進出口報單都不會。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學校教育如何與企業實際需要相銜接?
劉教授說,目前,有很多物流從業人員不知道安全庫存和循環庫存的分類,財務也從來沒有進行過缺貨成本的計算,而缺貨成本在物流供應鏈管理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是缺貨成本在財務計算里是反映不出來的,這就是一種缺失。物流人員經常會一方面采用非常先進的一些物流工具,另一方面又采用最原始的工具,從而使一些投資很難完整地發揮效益。事實上,物流工具、技術的采用,靠得是協調性和系統性。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可能導致之前各個環節投入的浪費,所以說物流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行業人員甚至不了解物流所使用的基本工具,所以很多物流企業從事的這些勞動事實上只能徘徊在低水平、重復性上,因
此提供的服務也難以得到保障。所以物流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種系統教育。
劉教授認為,由于物流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本科生在三年級時就應該開始跟企業接觸。經過實習期之后,學生在畢業之前的一年就知道要做什么。
物流屬工科,因此對實驗室要求比較高。清華有一流的實驗室,在全國高校里擁有最一流的設備。學生可以到各地的大型企業實習。本科生、研究生可直接跟世界優秀的企業合作,特別是與中外運、中遠、馬士基合作,使清華的教育真正走入物流行業。
劉教授還說,物流教學一方面要注重實踐,一方面也要注重理論教育。物流理論實質上是一種多行業、多專業理論在物流行業的結合,物流沒有真正最強的核心理論,所以要求物流教育要跟行業結合。其次,物流教育還要跟企業結合。劉教授一直希望物流企業要踴躍承擔或組織物流人才的培養。一方面,在培訓中看到好的人才企業可以自己使用;另一方面,能夠讓其他行業的人才真正了解物流,擁有物流的基礎知識。
在對學生的培養上,劉教授對物流教學很嚴謹,每周都要召開一次例會,每一個研究生都要單獨作出一周的工作總結和匯報,特別要求他們對國外行業形勢的把握。
在物流教育專業的發展趨勢上,劉教授認為學校必須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密切結合。只有這樣才有生命力。因為現在行業精神的主導就是自主創新,自主創新必須立足于現有資源的基礎上。現實的需求是物流教育發展的催化劑,科研教育必須要跟現實需求相結合。否則,僅僅靠科研人員或教師在那里想,會缺乏實際的指導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