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活動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基礎,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時期。行古帶商品交換開始,物流就伴隨這生產、交換而存在。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社會經濟水平也不斷提高,但在小生產時期,物流活動處于分散與孤立的狀態,始終附屬于生產和流通。在進入大工業時代的初期,大量生產的產品有著廣泛的需求,往往只重視生產不重視物流。20世紀初,歐美發達國家出現了生產大量過剩、需求嚴重不足的經濟危機,企業開始提出銷售與物流的問題,希望能改變運輸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第三方物流服務概念由此產生,對物流的研究也從此開始。
第三方物流服務的發展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圍繞戰爭供應問題,由美國軍隊建立了“logistics”理論,并將其運用到戰爭活動中,使美國的軍隊快速反應。這就是最初的第三方物流服務,將戰時的物質生產、采購、運輸、配給等活動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統一布置,以求戰略物資補給的費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務更好。戰后五六十年代,社會產品空前豐富,物流成本快速上升,企業之間的競爭主要是價格的競爭,為了降低成本,物流活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逐漸成為社會經濟中的研究熱點。人們很快就發現改善物流系統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將其評價為“經濟領域未開墾的新大陸”、“第三利潤的源泉”。
當今社會人們的需求已經提升到了新的水平,需求方式也開始個性化,生產進入小批量,多品種階段,企業之間的競爭由成本競爭轉為客戶服務為主。對物流運輸的要求不僅僅是降低成本,而且對于服務性也有越來越高的要求。中小企業大量涌現,大批企業要求回歸主業,加強核心競爭力,社會化分工的客觀要求,都推動了第三方物流服務的迅速發展。尤其是近幾年的電子商務快速崛起,使得物流行業必須在短時間內有質的改變,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出現正在改變物流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