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物流發展歷史第一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這一階段物流設施和物流技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建立了配送中心,廣泛運用電子計算機進行管理,出現了立體無人倉庫,一些國家建立了該國的物流標準化體系等等。物流系統的改善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物流活動已經超出了一國范圍,但物流國際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
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和國際經濟往來的日益擴大,物流國際化趨勢開始成為世界性的共同問題。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教授波索克斯認為,進入80年代,美國經濟已經失去了興旺發展的勢頭,陷入長期倒退的危機之中。因此,必須強調改善國際性物流管理,降低產品成本,并且要改善服務,擴大銷售,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得勝利。與此同時,日本正處于成熟的經濟發展期,以貿易立國,要實現與其對外貿易相適應的物流國際化,并采取了建立物流信息網絡,加強物流全面質量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提高物流國際化的效率。這一階段物流國際化的趨勢局限在美、日和歐洲一些發達國家。
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這一階段國際物流的概念和重要性已為各國政府和外貿部門所普遍接受。貿易伙伴遍布全球,必然要求物流國際化,即物流設施國際化、物流技術國際化、物流服務國際化、貨物運輸國際化、包裝國際化和流通加工國際化等等。世界各國廣泛開展國際物流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大膽探索。人們已經形成共識:只有廣泛開展國際物流合作,才能促進世界經濟繁榮,物流無國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際間的經濟交往才越來越擴展,越來越活躍。尤其在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以后,原有為滿足運送必要貨物的運輸觀念已不能適應新的要求,系統物流就是在這個時期進入到國際領域。
六十年代開始形成了國際間的大數量物流,在物流技術上出現了大型物流工具,如二十萬噸的油輪,十萬噸的礦石船等。 七十年代,石油危機的影響,國際物流不僅在數量上進一步發展,船舶大型化趨勢進一步加強,而且,出現了提高國際物流服務水平的要求,其標志是國際集裝箱及國際集裝箱船的發展,國際間各主要航線的走期班輪都投入了集裝箱船,把散雜貨的物流水平提了上去,使物流服務水平獲得很大提高。
七十年代中、后期,國際物流領域出現了航空物流大幅度增加的新形勢,同時出現了更高水平的國際聯運。船舶大型化的趨勢發展到一個高峰,出現了50萬噸的油船、30萬噸左右的散裝船。
八十年代前、中期國際物流的突出特點,是在物流量基本不繼續擴大情況下出現了“精細物流”,物流的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提高,同時,伴隨新時代人們需求觀念的變化,國際物流著力于解決“小批量、高頻度、多品種”的物流,現代物流不僅覆蓋了大量貨物、集裝雜貨,而且也覆蓋了多品種的貨物,基本覆蓋了所有物流對象,解決了所有物流對象的現代物流問題。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在國際物流領域的另一大發展,是伴隨國際聯運式物流出現的物流信息和電子數據交換(EDI)系統。信息的作用,使物流向更低成本、更高服務、更大量化、更精細化方向發展,這個問題在國際物流中比國內物流表現更為突出,物流的幾乎每一活動都有信息支撐,物流質量取決于信息,物流服務依靠信息。可以說,國際物流已進入了物流信息時代。
九十年代國際物流依托信息技術發展,實現了“信息化”,信息對國際物流的作用,依托互聯網公眾平臺,向各個相關領域滲透,同時又出現了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電子報關系統等新的信息系統,在這個基礎上,構筑國際供應鏈,形成國際物流系統,使國際物流水平進一步得到了提高。
來源: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