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金融界
中國股市的風格演變,猶如社會流行時尚的變遷,同樣的東西,是時髦還是過時似乎主要取決于所處的歷史時期。在剛過去的2010年里,小盤股、新興技術、泛消費等板塊是人人追捧、炙手可熱。時過境遷,2011年前2個月雖然A股市場整體穩中有升,上證指數上漲3.45%,醫藥生物、信息技術、食品飲料指數(申萬一級行業指數分類,下同)卻全部墊底,跌幅分別達3.9%、2.2%、1.6%。在滬深市場基準指數中,反映小盤股走勢的創業板指數、中小板指數,今年前兩個月亦跌幅居首,分別為3.3%、1.4%。
業績是決定股價走勢的根本動力,前幾年集中上市的眾多小市值股票,大多是激勵機制完善、治理結構良好、符合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變遷方向的企業,投資者對其發展前景普遍樂觀。但在現有的IPO體制下,高價發行帶來的大量超募資金對上市公司的意義不言而喻,承銷商收取的費用一般又與發行價掛鉤,這使得小市值股票的基本面在發行時被過度吹噓。這些因素的疊加,最終將投資者對小市值股票的業績增長預期推向山峰。隨著2010年業績快報的逐步披露,“低于預期”成為這些板塊的常態。以軟件行業為例,已公布快報的57家股票中,去年業績低于預期的比例達58%,只有5家股票業績超出預期,創業板軟件股更是63%低于預期。業績低于預期摧毀了小股票高估值的基礎,即使普遍出現的高送轉也無法換回其衰落的趨勢。
另一方面,今年股市的流動性環境持續偏緊,而股票的供給仍在持續加大。2010年中小板、創業板的發行全面提速,全年共發了300多只股票,2011年頭兩個月又有50多只股票發行。再加上新三板擴容機制的改革正在推進,將徹底轉變了小市值股票的供求關系預期,小市值股票對投資者吸引力亦將不斷降低。展望后市,簡單以超配中小盤股票來戰勝市場的投資時代在今年難以再現。對于“三高”特征(高估值、相對高市值、高動量)的股票,不排除少部分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上市公司股票可能通過兌現其高增長預期而脫穎而出,但更多的將會是走向估值回歸的不歸路。
一個時髦主題的逝去,孕育的是另一個流行時尚的興起。開年紅火的高鐵主題正逐步燎原,技術創新領先、在國際分工中有比較優勢、行業競爭格局穩定、治理結構良好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已成為市場流行的新風向標。從規模風格上來看,市值規模適中的上證中盤指數、深證100指數前2個月漲幅分別達4.92%、3.95%,位居前列。凱恩斯曾將選股喻作競猜選美比賽的結果,如果說去年市場是以小為美、以瘦為美的話,那么今天我們仿佛回到了唐朝,又開始了以肥為美的時代。曾經被市場遺棄的中盤績優股和大盤藍籌股會否相繼成為下個趨勢的領導者,讓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