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行業實施微信都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推廣,第二個階段是運營,第三個階段才是轉化。但從目前很多情況看來,企業大部分都會跳過第二個階段,直接地就想有轉化出效果。也有部分企業缺少了推廣環節,或者是該環節比較薄弱,導致后面的兩個環節沒法達到預期的目標。
美容行業的目前常見的微信操作思路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做電商,另外一種是做客戶關系維護。推廣階段考核的指標有推廣成本、送達率、閱讀率、轉化率、互動量、退訂率,短、中期的效果時間一般以周、月來進行衡量,其中圖文轉化率 = 訂閱數/獨立訪客數(UV),獨立訪客數是以圖文消息的數據進行綜合統計的。在英文版公眾平臺上看到的PV數據并不代表是真實的,必須得排除掉因網絡延遲展示所導致的一個獨立UV產生多個PV數據。
這也是為什么有的時候PV量會大于UV量,兩者之間相差低于20%基本算是合理的范圍。一旦超過了就證明該消息送達存在問題,或是該消息的閱讀體驗還存在不足。
送達存在問題主要是部分訂閱用戶不一定開啟了接收消息,又或是訂閱的公眾帳號數量過多看不過來,雖然收到了但還是直接刪除忽略掉。不過,微信5.0的發布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騷擾,訂閱用戶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慢慢瀏覽近期收到的訂閱消息。除此之外,通過獨立UV數可以看出活躍訂閱用戶數的占比,以一周推送三篇圖文為例,每篇圖文的獨立UV數相差10 - 30 %之間基本合理,低于10%則證明該數據為活躍訂閱用戶數。
當然,這樣來計算也不一定是最科學的,一周的時間也比較短,最好是能以月為周期進行監控。另外,公眾帳號的推廣是不間斷的,隨著新增訂閱用戶數的不斷提升,獨立UV數就會受到影響。以月為單位進行監控的時候,還需要記錄每天新增訂閱用戶數,基數加大了,活躍用戶數也會增加。前后不同時間段的數據一對比,基本就可以了解當前的活躍訂閱用戶有多少了。
成功的公眾帳號運營一定是高UV的,每篇圖文展示得越多,轉化的幾率就越大。提高UV的關鍵在于文案,文案的標題夠不夠吸引人、配圖是否精美、單圖文摘要是否簡練精辟、內容是否符合訂閱用戶口味、圖文打開速度是否滿意、圖文排版是否適合閱讀、轉載分享的引導性話語是否能夠打動人心。相對而言,PV的價值比UV的要低一些,與傳統PC端的網頁一樣,PV也存在刷出來的問題。
當然,如果要更加準確的統計到數據,除了使用第三方接口平臺之外,還可以將內容放置在微信版的網站上,依靠其它第三方統計軟件來獲取更加科學的數據。只能這么說吧,微信的數據化運營時期還沒有到來,更多人只是想著新鮮事物所帶來的那點紅利,一到了真正拼刺刀的時候往往就會嚇尿自己,嗡的一聲腦袋就大到不知道該怎么做了。
再回到具體的日常運營上面來講,考核的重點除了UV之外,互動率也很重要。推廣時期的互動量是在某一個時間區間內進行統計的,比如當天進行了一場大型的推廣活動,互動量一下子就上來了。但是互動率卻是一個相對來講長期一些的指標,比如當月總互動量為1000人次,該公眾帳號的總訂閱用戶數為10000人。
排除關鍵詞自動回復所產生的無意義數據,每個訂閱用戶當月的多次互動均按一個人次計算,那么它的計算公式就是 互動率 = 1000/10000 = 0.1 。因而,精細化地來考核互動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時,排除掉活動期的互動量是很有必要的。美容行業的公眾帳號在制定互動率指標的時候,一般都要考慮到活動因素會造成數據大幅度變動的問題。這個數據是不代表你互動已經做得很好,相反地有些公眾帳號沒活動就沒互動量,機器式的關鍵詞自動回復互動量太多,這時就需要診斷下內容是否存在問題,關鍵詞菜單是否存在問題了。
最后再簡單補充下轉化該怎么來考核,其實跟以上的兩個模塊所考核的指標都差不多。本文只是告訴美容行業的朋友們哪些指標是需要考核的,至于指標額度定多少則因人而異了。轉化可分為一次性轉化、多次轉化、客戶轉介紹三種。
運營微信追求的就是多次轉化和客戶轉介紹。多次轉化我們是可以通過客戶的下訂信息來判斷,而客戶轉介紹就必須得有一個系統來驗證了。
比如店里一個長期來做美容的老客戶通過加入微信公眾帳號的轉介紹系統,成功推薦了自己的一個朋友到店消費。這時就需要做一個有獎轉介紹的接口應用,具備驗證客戶介紹的真實性的同時實現獎勵下發。也有點類似于優惠券,但是威力要大過于優惠券。優惠券的拉新促銷效果不是很好,畢竟獲取門檻太低,優惠幅度普遍缺少吸引力,方式也趨向同質化。轉介紹系統要長期運轉下去,可以與會員系統綁定在一起,訂閱用戶轉介紹的次數越多,積分或優惠幅度越大。這樣一來,老客戶就已經被綁架了,剛進來的新客戶也遲早會被綁架。久而久之,品牌忠誠度就提高了。
美容連鎖機構把一個模式做成功了,復制起來也相對容易一些。不同區域的門店因輻射區域外部環境不同、客戶特點不同、團隊不同、資源不同,相對地調整考核指標也是必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