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部委聯手打造《關于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的意見》出臺一月屆滿。雖然傳說中實施細則仍未落地,但大棒所指無非是加強生產環節質控,行業癲狂時期重營銷,輕生產,賺快錢的日子已經不再。史上最嚴厲奶粉新政究竟動了誰的奶酪?備受關注的奶粉價格,在洋奶粉一片降價聲中,跌勢已定?記者多方采訪業界人士,呈現生產銷售各環節新政的影響。
奶源第一關
發達國家,奶粉品牌10余個,中國奶粉品牌多達200個,中國奶粉品牌與人口一樣難以管理。由于中國奶粉市場剛需強勁,各路資本扎堆生產環節,而經銷商的層次也越拉越長。進口奶粉品牌怪圈重重:有知名洋奶粉生產國價格只是國內價格的1/4;各大品牌奶粉,一年可以漲幾次價;大小品牌龍蛇混雜更令消費者眼花繚亂。
史上最嚴厲奶粉新政,是行業的一次鐵腕大整治。對于備受關注的嬰幼兒奶粉貼牌、委托、分包生產的現狀,率先一槍。《意見》規定,“任何企業不得以委托、貼牌、分裝方式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不得用同一配方生產不同品牌的嬰幼兒配方乳粉,不得使用牛、羊乳(粉)以外的原料乳(粉)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
中國洋奶粉行業水很深,行內人士都清楚市場上委托、貼牌生產奶粉大量存在。“由個人或公司到新西蘭或荷蘭等知名奶源地注冊品牌,并委托海外工廠加工。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市面上打著產地為新西蘭或荷蘭的奶粉品牌,遠超百種。”然而眾所周知的是,新西蘭和荷蘭等地當地商超渠道中賣的奶粉種類不會超過十種。這些品牌往往是雀巢、惠氏、達能等跨國奶粉巨頭的旗下品牌。
“有的企業不具備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的條件。還有個別企業可能生產能力不夠,委托別的企業進行生產。”此前,美素麗兒事件全國轟動,這個品牌背后是國外公司錯綜復雜的品牌授權關系,瑞士HEROGROUP,以及市場熱銷的美素佳兒生產商荷蘭皇家菲仕納皮納坎均牽扯其中。這里展露的是貼牌生產的冰山一角。
無論是貼牌也好,委托生產也好,奶粉生產質控第一關就是奶源。自建自控奶源是政府提升嬰幼兒奶粉衛生品質的第一道硬性的明確要求。
自控奶源基地:巨頭們的新戰場
新政,革了誰的命?王丁棉介紹,對于有自控奶源的大企業,新政規定無疑是最好的發展機遇。中國的奶粉剛需強勁,各國都將中國視為目標市場。國內奶源緊張,國外著名奶源地也是香餑餑。
目前國內奶粉生產企業大多是通過收購擁有自控奶源,而自建奶源的很少。據了解,三元、完達山、伊利、光明擁有自建可控奶源,圣元國際、飛鶴乳業等企業擁有可控奶源。自控奶源建設,成了巨頭們的新戰場。
今年初,蒙牛乳業[微博]以現金逾31億港元,成為現代牧業單一大股東。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乳業分析師宋亮說,現代牧業供給蒙牛的奶量占蒙牛收奶量的15%左右,拿下現代牧業,就給蒙牛吃了個定心丸。
4月,澳優完成對荷蘭海普諾凱的股份增持,從51%提升到了100%,對這家擁有110余年歷史的荷蘭老牌乳企完全控股,對于國內乳企來說,這還是頭一回。差不多同一時間,澳優宣布斥資1.65億歐元,在荷蘭建設占地180畝的新工廠,以擴大產品生產力。
7月17日,上海國際嬰童展上,首次參展的澳優顯得很輕松。“最嚴乳業考核,我們已經提前‘交卷’。”澳優乳業副總裁屈治邵表示,新政對澳優來說又是一次很好的發展機遇,“奶源是乳企賴以生存的根本,澳優全面控股荷蘭乳企,掌握它的牧場及三家工廠。至此,澳優構建了荷蘭為主,澳洲、歐盟等其他優質資源為輔的上游產業鏈體系,擁有從‘牧場到工廠,研發到驗證,品牌到銷售’的全自控全產業鏈。”
[觀點]
宋昆岡對記者稱,“奶源是控制奶粉質量的首要環節,國內目前的現狀是:奶源緊張、奶價高。近十幾年來,我國奶源增長一直維持在15%以上,但從2008年開始,增長率一直維持在2%左右。2010年1.91%,2011年1.67%,2012年2.3%。去年主產區的一些地方奶牛飼養量大幅減少,奶源緊張、搶奶現象又在上演。”
細則未出,“五不準”威力未顯
6月20日,國家食藥監總局、工信部等九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里面提到今后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企業必須嚴格執行“五不準”:即不準委托加工,不準貼牌生產,不準分裝生產,不準用統一配方生產不同品牌的嬰幼兒配方乳粉,不準使用牛羊鮮乳、乳粉以外的原料生產嬰幼兒配方奶粉。
“這五不準,如果根據目前的條文較真起來,目前使用進口奶源的企業,即使是進口大廠,可能多多少少都會有問題。”國內某奶粉企業的高管告訴記者,“包括美贊臣等進口奶粉大廠,以及國內使用進口奶源的企業,都是從國外進口奶粉,然后再在國內加工并灌裝,這種做法多少會與‘五不準’的前三條有所抵觸。”
“目前的乳業新政還只是一個方向性的文件,細則未出,目前企業都在焦急期盼和等候著,由于心中無底,在企業的投資經營發展上暫不敢貿然行動,生怕自己躺著中槍。”乳業專家王丁棉對記者透露,“但如果企業具備或處于這么一個狀況,可能會被納入退市的對象:一是企業的產品在市場上的售量很少,即市場份額或占有率偏低偏少的;第二種情況是產品還未獲正式批準就上市,又或還沒納入自己的品牌目錄的;第三種情形是之前企業的誠信度和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出現過嚴重問題或犯過大錯的;還有一種情況是企業不具備不符合新政提出的‘需有自建自控奶源’這一條規定條件的;最后一種狀況,可能是有的企業或品牌連自己的生產加工廠都沒有的,而僅僅是通過貼牌生產而出產品的。上述所列這幾種狀況或情形,若企業沾上其中一兩條,那離退市就不遠了。”
[觀點]
業內人士表示:“‘五不準’對于國內大的企業來說,比如排名前十的國內奶粉企業,即使全部都用進口奶源,就目前來看,幾乎沒什么影響,目前某些地方有一些奶粉的小廠關門大吉,但國內奶粉行業發展到現在,基本是少數一些企業分吃掉絕大部分的市場,這些小企業關門對行業本身影響不大。”
降價未落地
在出臺文件的同時,政府部門還啟用反壟斷調查,美贊臣、惠氏、雅培、美素佳兒、合生元等幾個國內市場份額排在前列的進口奶粉都被列入調查對象中,甚至連國產的貝因美(30.53,0.50,1.67%)都牽扯其中。這引發企業陸續降價。但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宣布降價,只是降低了出廠價,對于消費者來說,在零售終端調低價格之前,難以真正享受到降價的紅利,而目前銷售終端似乎還是處于按兵不動的狀態。
一名消費者告訴記者,“目前降價的部分品牌中,銷量好的產品都沒降價,3段、4段產品降得多一些。”
對于這種宣布降價卻只有企業一頭熱的局面,王丁棉認為,“從廠家宣布調價到零售終端有所顯現,中間需要經過企業、渠道商、經銷商的協調。此外,不同城市的調價速度也會不一樣,通常一二線城市調價反應程度會比三四線快一些。”然而在等待降價已不少時日的消費者眼中,這些洋品牌“降價宣言”的可信度越來越低。更有消費者擔心降價行為持續不了多久,又要漲回去。
曾經在國內某大型乳企擔任生產主管的張健(化名)看來,“意見”以及包括未來的細則,主要是針對國內奶粉企業,但是細則未出,證明利益相關方還在進行博弈,而且就之前透露出來的消息來看,政府對于國內奶粉企業的態度就是要“留大去小”,但是留誰不留誰,標準是什么,存在很大的博弈空間。此外,對于外企或進口奶粉來說,不可能通過“紅頭文件”的形式進行整頓,價格調查就是很有用的手段,但是目前的狀況是,調查了企業,經銷商卻仍然“逍遙法外”,面臨目前進口奶粉需求這么熱的局面,經銷商沒有多少動力降價,甚至一些大的經銷商還有比較大的談判能力,這就造成了此前熱熱鬧鬧的奶粉降價并未給消費者帶來多少實惠的現狀。
[數據]降還是沒降?
記者在越秀區的多家超市了解到,以一段900克規格為例,多美滋上個月的價格是249,現在是238;美贊臣現在是252,比上個月便宜了10多塊;雅培現在251;惠氏240左右,雅培和惠氏只降了一兩塊左右,基本沒怎么降價。而我們看看各大洋品牌商公開的降價幅度:單品最低降幅為4%、最高為20%,平均降幅約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