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一車冷凍帶魚的運輸成本如果是一噸800元的話,鮮活的帶魚一噸的成本可能就需要兩三千元,至少是凍品的一倍以上。
知名水產營銷策劃人何足奇也表示,由于水產品的自身特點,新鮮水產品的保鮮和長途運輸存在較多問題,而冷凍水產品彌補了這一缺點,使水產品特別是海洋水產品能夠跨越地域限制,進行全國乃至全球流通。
而且通過冷凍的形式,水產品還可以實現反季節銷售。以海洋水產品為例,在帶魚漁汛到來的時候,帶魚大量上市,勢必拉低價格,對漁民和生產企業也是不利因素。如果利用冷凍的方式加以保存,調節產品的上市時間,反季節銷售,利潤也有很大提高。這樣的反季銷售在海洋和淡水養殖的水產品同樣存在。
安全、營養、方便有保障
一般情況下很多人都覺得鮮活水產品更營養,也更安全,但在高杰看來情況并非如此,。
“有人覺得吃魚現吃現殺肯定營養,其實這也不完全對。”高杰表示,正像現在冷鮮豬肉越來越受認可一樣,生豬在宰殺之后需要經過排酸等一系列處理,這樣口感才更好,同樣水產品也需要這樣一個過程,比如讓魚體內的氨基酸進行一定的發酵等。
何足奇也表示,活體水產品大多不能長距離運輸,而且運輸過程中,水產品體內容易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毒素,營養成分下降。
作為一家專門從事冷凍水產品銷售的公司,武漢良中行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向宏對冷凍水產品的安全性也很有信心。“現在從食品安全來看,活的魚并不比凍品安全。”周向宏說,凍品是經過加工廠生產檢測的,各方面的安全性更高,而且可以追溯,買了活魚,一旦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根本追究不了責任。
杜小馬告訴記者,他們的蝦如今也越來越多地在做深加工處理,比如加工成蝦仁兒或將蝦熟制以后再冷凍。這樣加工之后的產品食用也更方便,比如那種熟制之后的冷凍蝦,消費者只要回去簡單一加熱就可以吃了,但是活蝦可能要麻煩很多。
林紹金也向記者表示,冷凍水產品都會進行一定的預處理,最簡單的比如從碼頭運回來之后,先要進行清洗,要去內臟,有的要去頭去尾,然后還要進行冷凍和包裝等。這樣消費者在食用的時候更方便,省去了很多麻煩。即使對于餐飲酒店客戶,也越來越多地傾向于選擇這樣的產品,因為幫他們省了不少事兒。
冷鏈發展提供保障
與此同時,冷鏈運輸系統的日漸完善,也為水產品凍品化創造了有利條件。何足奇表示,在我國一些經濟發達或食品資源較為豐富、集中的地方,如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冷鏈物流發展非常迅速,還逐步走向規模化、專業化。
據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介紹,截至2010年我國水產品冷鏈流通率達到23%,冷藏運輸率達到40%。去年出臺的十二五《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中也明確提出,到2015年,將建成一批效率高、規模大、技術新的跨區域冷鏈物流配送中心,水產品冷鏈流通率提高到36%以上,冷藏運輸率提高到65%左右,流通環節腐損率降至10%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