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約化的物流配送是大勢所趨,真正的落地卻要按市場所需辦事。只有當城市配送的難度越來越大,當物流體系影響到產業鏈條上各方的利益,以及第三方物流足夠強大之時,集中配送體系建設才會提上日程。”
商超配送的現實困惑
我們常常見到這樣的現象:超市所有的供應商,開著各自載滿貨物的車輛,在超市的收貨處等待驗貨收貨。而速凍食品同樣需要堆放在驗貨月臺上,依次等候。
順利的話,一個超市的配送可以在20分鐘內完成,而在銷售旺季時,排上數小時的隊,也是常事兒。常溫月臺的長時間滯留,往往會給速凍食品帶來安全隱患。更為糟糕的是在每個城市,速凍食品生產企業都要面臨數百家這樣的超市。
一家企業為一個城市的數百家超市,進行數百次的產品配送,而十來家企業就要完成數千次的配送任務,幾乎重復的路線,重復的排隊……
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冷鏈物流分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劉衛戰,就曾多次指出商超配送已經成為冷鏈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頑疾。
集中配送的理論構想
如果擁有集中配送體系,商超的物流配送會怎樣?我們不妨做個理論推演:
假如一家連鎖超市在市區擁有20家店面,10家供應商為其提供速凍食品,旺季時每天送貨一次,那么這10家供應商每家都要跑遍20家店面進行配送。對每一家超市而言,就要接待10家供應商的車輛。
一家同樣規模擁有冷凍食品配送中心的超市,就有著不同的解決方案。每天,10家供應商只需將產品統一送到配送中心,然后配送中心根據每家店面的訂單,整理出一張配送清單,派一輛車或者幾輛車,一次便可以解決所有門店的配送問題。不僅出車車次大大降低,也節省了排隊等候收貨的時間,降低了食品安全風險。而且對每個超市店面來說,只需要和配送車輛對接一次,也降低了收貨壓力。
事實上,這樣看似完美的配送模式,目前在國內還難覓蹤影。超市收貨處,依然是眾多排隊等候的車輛。
冷凍食品集中配送難以落地
冷凍食品集中配送模式為何難以落地?個中緣由,我們來一一探究。首先要分析的是,由誰來建這個配送中心?在國內的肉食銷售系統,例如雙匯和眾品,由于其自建銷售終端,因此以服務自身銷售系統為主的配送中心便得以建立。而國內的速凍食品生產企業,鮮有自建終端銷售系統的,因此生產企業自建公共配送中心不太現實。
靠物流商建設也很難實現。因為,大多數城市的物流商,在一個地區承擔起一家速凍食品的配送后,就很難再接手其他速凍食品的配送業務。
那么由商超來建立低溫配送中心如何?
業內人士分析說,受國內的購物消費習慣影響,生鮮類產品最近幾年才在商超系統嶄露頭角,建立低溫配送中心,不僅投入較大,而且增加了商超的物流庫存風險,針對銷量不是太大的冷凍食品而言,許多超市都選擇了回避。
來源:食品產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