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天津視窗
這些天,政府、養豬行業和老百姓都緊盯著豬肉價格。7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今年中央支持大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和小區建設的投資恢復至25億元,并對養殖戶(場)按每頭能繁母豬1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
豬肉價大漲,國家還將發放補貼,養豬戶們會高興嗎?養豬行業會因此降低成本而使肉價降下來嗎?
本報記者采訪南北生豬生產大省的多名養殖者發現,大小養殖戶們都知道要發補貼了。但更關心的是,發來的補貼偏向誰。
誰能拿到補貼
和2007年的調控相比,國家此番調控更傾向于扶植養豬大戶。
南方某生豬大省的老劉家,全家靠養300多頭豬生存。他歡迎補貼,但也存在著疑慮,“上次說發3200元,但到手時每家都要少690元。只是沒人會細究,也沒人出頭,不然下次連補貼的機會也沒有了。”
在這個省的另一個縣,一家養殖協會整合了16個養豬戶,都是小型豬場。據該協會會員介紹,每年10多個養豬戶都要坐下來開兩次會,確定哪一位去爭取補貼,如何“返點”,拿回來的錢如何分配等問題,其副會長不得不“長期住在縣城,打點多方關系”。去年這個協會“要到20多萬元的補貼,拿到協會時只有13萬元多一點”。到手的錢,再按每戶豬的頭數來分配。
中部某省的老韓家,養50頭母豬。他還記得2007年的那次補貼,“說是因為地方財政短缺啥的,到2008年都沒發下來。2009年3月以后,發了一批,先給大戶,到了2009年8月,才發到我們小戶手里。說是每頭母豬補100元,到手只有60元。”據他說,等到發補貼的時候,豬價已經跌了一陣子,他還殺了不少母豬,最后只能按30多頭母豬的數量領錢。
東北一家養豬合作社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合作社有幾十名會員,基本都是規模化養豬場,“如果政府一分錢不發,這些大戶憑本事養豬就能掙錢。大豬場比散戶抵御疫病和豬價波動的能力強。慢慢的,行業會洗牌,也會向好的方向發展。至少像瘦肉精這樣多發在散戶環節的事情會少。”在他看來,補貼規模化養豬場是好事,但這筆錢不一定能到規模化養豬場手里,“有些養豬場蓋得漂亮、敞亮,也拿到了國家的補貼,但進去一看,里面沒幾頭豬。真正的養豬大戶反而不一定得到很多錢。”
一位業內專家告訴本報記者,空殼養豬場拿到補貼、為拿補貼給回扣、虛報豬數量等現象,都曾經出現過。“有時候,在層層拔毛的情況下,想用發放補貼的方式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反而適得其反。”他還表示,這次中央特別提出,要將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范圍由421個縣增加至500個縣,本是促進發展的好意,但同時也意味著,更多的地方政府將爭取躋身這一行列”。
在中國生豬預警網首席顧問馮永輝看來,這樣調控更為科學,有的放矢,可以加快行業有序發展。但農業政策專家李昌平認為,生豬生產者和消費者兩大陣營勢均力敵,生產者不能控制市場,消費者也不能控制市場,豬肉價格由市場博弈決定。但如果政府的扶植傾向于規模化養殖戶,使行業集中度變高。“小戶都出去了,全留下大戶,未來供應方的話語權太大。”
時機好不好
人們漸漸從媒體上得知,飼料價格、生豬存欄數的減少和人工成本的上升,是導致本輪豬肉漲價的原因。補貼發放能否透明、公允,難以預測的疫病風險和豬肉價格過山車似的漲跌,使養豬行業的前景充滿未知。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7月15日提供的數據顯示,7月初36個大中城市豬肉批發價格比6月初增長了17%左右,比年初增長了38%左右。老百姓的感受也許更直觀——有媒體報道,哈爾濱奮斗副食商場,豬肉攤排骨每公斤要賣到56.6元。買肉的人少了,賣肉的人湊在一起打撲克。
7月13日的調控政策出臺之境況,與2007年多有相似。
2007年5月起,豬肉價格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漲,有些地區價格幾乎是2006年的兩倍。6月4日,農業部公布了《關于促進生豬生產穩定發展的通知》,7月30日,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穩定市場供應的意見》,實施母豬補貼以及保險制度。
一系列調控政策帶動了養殖戶的補欄積極性,還給行業引來了新加入的人。數據顯示,母豬存欄量由2007年的4420.6萬頭上升到2009年4990.7萬頭,兩年內增加了570.1萬頭。后來生豬市場供過于求,接著就是豬價“坐上過山車”:豬肉價格于2008年3月達到高點后一路下滑,2009年4月與2010年4月甚至降到4.5元/斤,養一頭豬倒要虧本100元。
“現在發放補貼,時機未必最好。”李昌平分析,生豬價格應主要靠市場自由調節,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也要起一定作用。但他強調,補貼應在豬肉價低的時候進行。而豬肉價高時,養豬者積極性本來就高,再發放補貼,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大豬肉價波動的幅度,使高峰時價格更高,低谷時價格更低。
李昌平長期關注養豬業,2007年他曾撰文,題為“給母豬送溫情選錯了時候”。到2008年豬肉價開始下跌,他文章的題目是“奧運會后,財政部長該關心母豬了”。不過,政府選擇的時機與李昌平的想法相反。
另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政府調控是有所權衡的,全國養豬業幾千萬人的利益和13億老百姓吃豬肉貴相比,后者帶來的壓力更大。因此豬肉價格一旦出現暴漲、過高,政府就必須有所作為,但面對市場,可操作的空間也有限,補貼就成了救火最好的措施。(本報記者 白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