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在線
中國豬肉價格連續10周上漲,國家統計局4日公布數據顯示,6月下旬豬肉價格與5月下旬相比,漲幅達到15%,豬后腿肉價格突破每公斤30元。外媒分析稱,豬肉漲價正成為拉高中國通脹的一大原因,中國人餐桌上離不開的豬肉,其價格正成為物價的一個“風向標”,直接影響中國人的消費選擇和物價感受。不過,預料下半年中國通脹壓力會逐步減弱。
夏季本是豬肉銷售的淡季,也是一年中豬肉價格最低的季節,但今年豬肉價格一反常態不跌反漲。美國道瓊斯旗下“市場觀察”網站4日報道說,中國的豬肉價格已經成為老百姓的“食事焦點”,根據中國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截至6月底,在中國50個城市的主要食品價格中,豬后腿肉價格沖破30元大關,達到每公斤30.58元,五花肉價格也達到每公斤29.72元,創下春節以來豬肉價格的最高漲幅。路透社4日的報道說,中國的食品價格猶如股市常見的情景——漲跌互現。雖然多數蔬菜價格在6月份先后回落,尤其是前期上漲較快的雞蛋價格逐步回穩,但豬肉價格上漲則更加明顯。在北京批發市場,豬肉均價達到每公斤24.95元,創下近3年豬肉價格的最高紀錄。根據中國官方數據,截至6月26日,中國豬肉價格已經連續10周上漲。
日本《News-postseven》雜志的報道分析說,中國通脹正在加速,而其最大的推手之一竟是豬肉的價格。僅僅是豬肉一項普通農產品的價格就可以對中國經濟產生如此大的影響,這讓很多經濟觀察者都頗感意外。《日本經濟新聞》3日的評論說,從對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的貢獻程度看,豬肉的“貢獻率”非常高,這切實反映了豬肉在中國人飲食結構中的高比重和價格上漲程度。在中國,豬肉價格正在成為一個“風向標”。日本《周刊財經》2日評論說,中國人餐桌上離不開豬肉,也正是如此,豬肉價格的飆升較為明顯地影響了人們的消費選擇和物價感受。
對于豬肉價格快速上漲的原因,日本TS中國研究所、知名中國經濟專家田代尚機1日分析說,目前中國豬肉價格具體上漲原因與今年春季幼崽疫病傳播導致畜牧業者惜售,以及長期以來飼料谷物價格上漲有關。但他也指出,從大背景來看,通脹下成本價格的總體上升才是根本原因。他還說,對于生活消費品的“恐慌性搶購”似乎在中國形成了一種常態心理,這也對豬肉價格上漲起到促進作用。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微博)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分析,引起豬肉價格快速上漲的主要原因包括,今年全球糧價上漲超過60%,但因為我國有一套完善的糧價調控體系,所以糧價沒有出現暴漲,而養豬主要消耗玉米,玉米漲價導致豬肉成了價格上漲的“缺口”。養豬勞動力成本等也在快速增長。此外,豬肉漲價也與生產周期有關,去年整體豬肉價格表現不好使得今年很多農民不再養豬,因此現在出現報復性反彈。而事實上,豬肉價格存在3年一循環的漲跌周期,在養豬圈里流行一句話:賺一年賠一年,不賺不賠又一年。
從豬苗到出欄最起碼要超過半年時間,因此市場預計近期豬肉價格仍將在高位運行。外媒甚至把高價豬肉看作是拉高中國通脹的新因素。英國《金融時報》分析認為,在過去30年的大部分時間里,中國擁有保障經濟快速增長所需的土地、勞動力等資源。雖然物價偶爾會飆升,尤其是食品價格,但很快就能得到控制。但眼下,5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達到5.5%,連續第11個月超出政府的目標后,外界進一步感受到中國的高通脹壓力。
路透社的分析也指出,中國老百姓也不必過于擔心肉價會長期大幅上漲。因為伴隨市場價格引導養殖戶增加生豬飼養量,未來供應增加,供給不足造成的價格上漲將逐步緩解,肉價不大可能一直漲下去。
鄭風田建議稱,中國應采取糧食聯動機制,比如讓城鎮居民收入、國際糧價、原產品價格與中國糧價都實現指數化,否則例如收入太低使農民不再養豬,價格報復性上漲潮就會接著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