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哲理感悟小故事三百篇(151-160) |
2011-4-18 中國冷鏈物流網(www.www.kk7885.com) |

151、漢代公孫弘年輕時家貧,后來貴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吃飯只有一個葷菜,睡覺只蓋普通棉被。就因為這樣,大臣汲黯向漢武帝參了一本,批評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只蓋普通棉被,實質上是使詐以沽名釣譽,目的是為了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便問公孫弘:“汲黯所說的都是事實嗎?”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面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蓋棉被,生活水準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謄。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孫弘面對汲黯的指責和漢武帝的詢問,一句也不辯解,并全都承認,這是何等的一種智慧呀!汲黯指責他“使詐以沽名釣譽”,無論他如何辯解,旁觀者都已先入為主地認為他也許在繼續“使詐”。公孫弘深知這個指責的份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辯解,承認自己沽名釣譽。這其實表明自己至少“現在沒有使詐”。由于“現在沒有使詐”被指責者及旁觀者都認可了,也就減輕了罪名的份量。公孫弘的高明之處,還在于對指責自己的人大加贊揚,認為他是“忠心耿耿”。這樣一來,便給皇帝及同僚們這樣的印象:公孫弘確實是“宰相肚里能撐船”。既然眾人有了這樣的心態,那么公孫弘就用不著去辯解沽名釣譽了,因為這不是什么政治野心,對皇帝構不成威脅,對同僚構不成傷害,只是個人對清名的一種癖好,無傷大雅。
以退為進,這是一種大智慧。特別是領導人,在這方面如果運用得好,更能受益匪淺。作為一個團隊的領袖,受大眾至少是團隊內部成員的關注程度肯定會高于一般人。而有些人可能對情況不怎么了解又喜歡亂下結論,甚至有時候會有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加到頭上,這時候你去辯解反而會讓人覺得你心中有鬼,即便最后得到澄清也極可能給旁人一種不好的印象,更何況有時候你無意之中真的會犯一些錯誤。
對沒有的事情不置可否,事情終會有水落石出的一天,那時候你不是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尊敬嗎?有什么小錯就承認了也沒什么大不了,人家反而會覺得你人格高尚,勇于承認錯誤更易得到大家的諒解,而且一個光明磊落的人即使錯又能錯到哪里去呢?
不辯自明,一種極好的公關技巧。
作戰如治水一樣,須避開強敵的鋒頭,就如疏導水流;對弱敵進攻其弱點,就如筑堤堵流。(孫子兵法)
152、晉文公領兵出發準備攻打衛國,公子鋤這時仰天大笑,晉文公便問他為何仰天大笑,他說:“我是笑我的鄰居啊!當他送妻子回娘家時,在路上碰到一個采桑的婦女,便按捺不住就去和采桑的婦女搭訕,可是當他回頭看自己的妻子時,發現竟然也有人正勾引著她。我正是為這件事而發笑呀!”
晉文公聽了之后,領悟他所說的話,就打消了進攻衛國的念頭而班師回朝,還沒回到晉國,就聽說有敵人入侵晉國北方。
市場競爭是殘酷的,在你看中了別人手里的面包的時候,你碗里米飯極有可能已經成為另外的人的目標。所以企業的領導人在拓展自己的市場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從事,如果冒然發動攻勢,很可能自己的目標沒達到,反而失去了已有的優勢。
國內某彩電廠家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為了壟斷市場壓低彩電價格,結果不但沒有把其他的彩電廠家擊垮,反而大大降低了自己的利潤率,達不到配股要求,只能靠舉債來增加自己的現金流動,無端增加了自己的財務壓力。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聰明的決策者總是會考慮周全,慎重地做攻守決定。
經理人同時活在兩個世界中,一個是由責任、承諾、道德理想編織的網,在這面網中求生存的最佳方式便是尋求美德的平衡與實踐。另一個世界是激烈,甚至殘酷的競技場,要成功就要有膽識。
153、《史記留侯世家》記載:秦朝末年,張良在博浪沙謀殺秦始皇沒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隱居。一天,他在鎮東石橋上遇到位白發蒼蒼、胡須長長、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橋下,便叫張良去幫他撿起來。張良覺得很驚訝,心想:你算老幾呀?敢讓我幫你撿鞋子?張良甚至想拔出拳頭揍對方,但見他年老體衰,而自己卻年輕力壯,便克制住自己的怒氣,到橋下幫他撿回了鞋子。
誰知這位老人不僅不道謝,反而大咧咧地伸出腳來說:“替我把鞋穿上!”張良心底大怒:嘿,這糟老頭子,我好心幫你把鞋撿回來了,你居然還得寸進尺,要讓我幫你把鞋穿上,真是過分!?
張良正想脫口大罵,但又轉念一想,反正鞋子都撿起來了,干脆好人做到底。于是默不作聲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張良的恭敬從命,贏得了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經過幾番考驗,這位老人終于將自己用畢生心血注釋而成的《太公兵法》送予張良。
張良得到這本奇書,日夜誦讀研究,使之后來成為滿腹韜略、智謀超群的漢代開國名臣。張良克制自己的不快,為老人拾鞋、穿鞋,看上去好像很窩囊,但這并不是軟弱的表現。明知自己比老人身強力壯,處處禮讓,這既表現為對老人的尊重,也表現為對自身品格的完善。張良正是在不斷禮讓的過程中,磨礪了意志,增長了智慧,最終成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
真正的強者總是善于隱藏自己的鋒芒,成熟的管理者應該掌握一種外圓內方,綿里藏針的管理、處事技巧。讓別人的攻擊因為沒有著力點而不能發揮作用,反之自己只需輕輕一擊就可以令競爭對手受到重創,這才是真正的經營、管理高手應該做的事情。
假裝不知,實際上清楚;假裝不行動,實際上因不能行動,或將待機而動。
154、紀昌向飛衛學射箭,飛衛沒有傳授具體的射箭技巧,卻要求他必須學會盯住目標而眼睛不能眨動,紀昌花了兩年,練到即使椎子向眼角刺來也不眨一下眼睛的工夫。飛衛又進一步要求紀昌練眼力,標準要達到將體積較小的東西能夠清晰地放大,就像在近處看到一樣。紀昌苦練三年,終于能將最小的虱子看成車輪一樣大,紀昌張開弓,輕而易舉地一箭便將虱子射穿。飛衛得知結果后,對這個徒弟極為滿意。
學習射箭必須先練眼力,基礎的動作扎實了,應用就可以千變萬化;企業的經營也是一樣,基本的人事、財務、技術、業務一定要好好掌握,那么后續就可以鴻圖大展了。
辦企業有如修塔,如果只想往上砌磚,而忘記打牢基礎,總有一天塔會倒塌。
155、曾有這樣一個人,每天都要去偷鄰居的雞,有人告訴他說:“這樣的行為,不符合君子之道。”那人回答說:“那就減少一點好了,以后每月偷一只雞,等到明年的時候,就完全不偷了。”
這也是一種循序漸進的理論?是不是很荒謬?但是我們有時候自己就做著這樣的事情。吸煙有害身體,怎么辦呢?戒掉吧,每天少抽點;企業的管理機制有問題,一步一步來解決。可是事情到了最后怎么樣?煙依然還在抽,企業的問題還是沒有徹底解決,一步一步來嘛!
明智的管理者在制定一項政策的時候,總是會記得這樣一件事--制定一個日程安排表,不實現目標決不罷休。
計劃使我們的思想具體化而體現出我們期望做什么,什么時候做好,誰去做什么事,以及如何做。
156、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在茍陂縣一帶修建了一條南北水渠。這條水渠又寬又長,足以灌溉沿渠的萬頃農田,可是一到天旱的時侯,沿堤的農民就在渠水退去的堤岸邊種植莊稼,有的甚至還把農作物種到了堤中央。等到雨水一多,渠水上進,這些農民為了保住莊稼和渠田,便偷偷地在堤壩上挖開口子放水。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一條辛苦挖成的水渠,被弄得遍體鱗傷,面目全非,因決口而經常發生水災,變水利為水害了。
面對這種情形,歷代茍陂縣的行政官員都無可奈何。每當渠水暴漲成災時,便調動軍隊去修筑堤壩,堵塞滑洞。后來宋代李若谷出任知縣時,也碰到了決堤修堤這個頭疼的問題,他便貼出告示說,“今后凡是水渠決口,不再調動軍隊修堤,只抽調沿渠的百姓,讓他們自己把決口的堤壩修好。”這布告貼出以后,再也沒有人偷偷地去決堤放水了。
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但是故事背后的寓意卻值得我們做管理者的深思。如果在執行一項政策之前就把這當中的利害關系對執行者講清楚,他們也許就不會了為自己的私利而做出損害團隊利益的事情了,當然這只是對素質高的團隊來說。
有的企業可能因為行業的原因,員工的素質都不太高,遇到這種情況即使你說明了利害他還是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偷偷地去做一些損公肥私的事情,怎么辦?嚴格有效地監督控制機制的建立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以人管理,總是有漏洞可循的,因為人都是有弱點,有感情的。動物之間哪怕是貓和老鼠相處久了也會有感情也會相安無事。而制度呢?卻能起到人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當制度都不能發揮作用的時候,就只有利用李若谷的辦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當他發現這樣做得到的好處還不如他損失的多的話,他自然也就不會再去做這樣的事情了。
所以說,不管具體用什么方法來執行,制定一套安全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一個沒有制度的企業只是一個貨堆。
157、兩個人爭論、吵架,如有第三者在場,雙方都會請他幫忙,或是請他評理。第三者在對峙的雙方眼里,既是仲裁者,又盼望成為共同對敵的友軍。這種現象,古今相同。
春秋戰國時期,韓、趙兩國發生戰爭,雙方都派使者到魏國借兵,但魏文侯一口拒絕了。
兩國使者沒有完成任務,怏怏而歸。當他們回國后,才知道魏文侯己分別派使者前來調停,勸告雙方平息戰火。韓、趙兩國國君感激魏文侯化干戈為玉帛的情誼,都來向魏文侯致謝。韓、趙兩國力量相仿,都不可能單獨打敗對方,因此都想借助強國魏國的力量。在這種情形下,魏國的行動直接關系到韓趙之戰的勝負。魏文侯沒有去介入兩國之爭,以第三者公平的立場加以調停,戰爭變成了和平,從而使魏國取得了三國關系中的主導地位。
由此可見,當雙方相爭時,第三者越是不介入,其地位越是重要,當他以置身事外的態度進行仲裁時,更能顯示其權威性。
一個高層的管理者很多時候也需要一種置身事外的藝術。如果你手下的兩個部門主任為了工作發生了爭執,你已經明顯感到其中一個是對的,而另一個錯的,現在他們就在你的對面,要求你判定誰對誰錯,你該怎么辦?其實一個精明的頭兒在這時候他不會直接說任何一個下屬的不是。因為他們是為了工作發生的爭執,而影響他們作出判斷的因素有很多,不管對錯,他們都是非常出色的人才。當面說一個手下的不是,不但會極大地挫傷他的積極性,讓他在競爭對手面前抬不起頭,甚至很可能你會因此失去一個得力助手,而得到表揚的那個下屬會更加趾高氣昂,也不利于你的管理。
學會了置身事外,你的管理水平當然就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檔次。
It?is?easier?to?get?involved?in?something?than?it?is?to?get?out?of?it.涉入某件事比從該事脫身容易得多。
158、日本太陽公司為提高開會效率,實行開會分析成本制度。每次開會時,總是把一個醒目的會議成本分配表貼在黑板上。
成本的算法是:會議成本=每小時平均工資的3倍×2×開會人數會議時間(小時)。公式中平均工資所以乘3,是因為勞動產值高于平均工資;乘2是因為參加會議要中斷經常性工作,損失要以2倍來計算。因此,參加會議的人越多,成本越高。有了成本分析,大家開會態度就會慎重,會議效果也十分明顯。
如何節約時間,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企業工作效率并節約成本是擺在各企業管理者面前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很多企業,特別是國企,時常會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無休止、無意義的會議上。
我們這里倒不是說企業不開會更好。會議是一個企業統一思想,整頓形象的關鍵環節,可如果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喊口號上,職工們還有時間去做自己的工作嗎?
會是要開的,一周開一次例會就差不多了。而且在開會時,要落實到具體的問題上。如果開一次會只是為了在會議室打一陣子瞌睡,喝兩杯茶,這只能說明這次會議只是走了一下形式而己。
聰明的老板是不愿看到這一群走馬觀光的下屬的。這就要求公司培養高素質的員工,讓他們設身處地地為公司著想,珍惜每一分鐘,哪怕是開會的那幾十分鐘。即使沒有人發言,只要他在認真地聽,已說明他是個認真干事的人了。
公司有了這樣的人,還愁打不下一片好江山嗎?
許多人做事,通常會因為中途的插曲而忘記最原始的目的。
159、美國的一個攝制組,想拍一部中國農民生活的紀錄片。于是他們來到中國某地農村,找到一位柿農,說要買他1000個柿子,請他把這些柿子從樹上摘下來,并演示一下貯存的過程,談好的價錢是1000個柿子給160元人民幣,折合20美元。
這位柿農很高興地同意了。于是他找來一個幫手,一人爬到柿子樹上,用綁有彎鉤的長桿,看準長得好的柿子用勁一擰,柿子就掉了下來。下面的一個人就從草叢里把柿子找了出來,撿到一個竹筐里。柿子不斷地掉下來,滾得到處都是。下面的人則手腳飛快地把它們不斷地撿到竹筐里,同時還不忘高聲大嗓地和樹上的人拉著家常。在一邊的美國人覺得這很有趣,自然全都拍了下來。接著又拍了他們貯存柿子的過程。?
美國人付了錢就準備離開,那位收了錢的柿農卻一把拉住他們說:“你們怎么不把買的柿子帶走呢?”美國人說不好帶,也不需要帶,他們買這些柿子的目的已經達到了,這些柿子還是請他自己留著。
天底下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呢?那位柿農心里想。于是他很生氣地說:“我的柿子很棒呢,質量好得很,你們沒理由瞧不起它們。”美國人聳聳肩,攤開雙手笑了。他們就讓翻譯耐心地跟他解釋,說他們絲毫沒有瞧不起他這些柿子的意思。
翻譯解釋了半天,柿農才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同意讓他們走。但他卻在背后搖搖頭感嘆說:“沒想到世界上還有這樣的傻瓜!”
那位柿農不知道,他的1000個柿子雖然原地沒動地就賣了20美元,但那幾位美國人拍的他們采摘和貯存柿子的紀錄片,拿到美國去卻可以賣更多更多的錢。
那位柿農不知道,在那幾個美國人眼里,他的那些柿子并不值錢,值錢的是他們的那種獨特有趣的采摘、貯存柿子的生產生活方式。
那位柿農不知道,一個柿子在市場上只能賣一次,但如果將柿子制成“信息產品”,一個柿子就可以賣一千次一萬次甚至千千萬萬次。
那位柿農很地道,很質樸,很可愛,但他在似懂非懂的情況下就斷定別人是傻瓜,他的可愛也就大打折扣了。
柿農的蠅頭小利比起那幾個美國人的利益來說實在不算什么,故事看來是講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其實對我們的企業決策者同樣有教育意義。在企業的投資構成中,我們的決策者是像文中的柿農一樣只看到眼前的比較直接的“小利益”還是能把眼光放長遠一些,發現更大,但可能比較隱蔽的“大利益”呢?這可是個很大的學問。
明智的人總會在放棄微小利益的同時,獲得更大的利益。
160、有選擇好,選擇愈多愈好,這幾乎成了人們生活中的常識。但是最近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斯坦福大學共同進行的研究表明:選項愈多反而可能造成負面結果。科學家們曾經做了一系列實驗,其中有一個讓一組被測試者在6種巧克力中選擇自己想買的,另外一組被測試者在30種巧克力選擇。結果,后一組中有更多人感到所選的巧克力不大好吃,對自己的選擇有點后悔。
另一個實驗是在加州斯坦福大學附近的一個以食品種類繁多聞名的超市進行的。工作人員在超市里設置了兩個吃攤,一個有6種口味,另一個有24種口味。結果顯示有24種口味的攤位吸引的顧客較多:242位經過的客人中,60%會停下試吃;而260個經過6種口味的攤位的客人中,停下試吃的只有40%。不過最終的結果卻是出乎意料:在有6種口味的攤位前停下的顧客30%都至少買了一瓶果醬,而在有24種口味攤們前的試吃者中只有3%的人購買東西。
太多的東西容易讓人游移不定,拿不準主意,同理,對于管理者,太多的意見也會混淆視聽。不要以為越多的人給出越多的意見就是好事,其實往往適得其反,由于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給出意見的動機也不盡相同,所以太注重聽取別人的意見很容易讓自己拿不定主意。在征求意見之前,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堅定的信念,要明確最終的目的是什么,這樣才能在眾多的聲音中保持清醒的頭腦,找出最適合企業發展的金玉良言。?
“傷人十指,不如斷人一指”,把資源集中于適應市場機會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上,將產生更大的效益。相反,盲目地平均使用資源,盲目地多樣化,猶如狗熊掰棒子,終將一無所得。
編輯:Luke |
[發表/查看評論] |
①
|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冷鏈物流 網(www.www.kk7885.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冷鏈物流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冷鏈物流網(www.www.kk7885.com)”。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② |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www.kk7885.com)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