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日,黑龍江省伊春市友好區林業局下屬的華麗木業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華麗木業)一個普通的工作日。
工人忙碌在生產線邊上。樺木被切割成1米長、35毫米見方的木條,被拼接粘合成桌面與桌腿。拋光上漆和安裝五金件后,將其置入宜家獨有的棕色平板包裝箱華麗木業生產的實木餐桌(大拉桌)是宜家一款高價位產品,全部由樺木條拼接而成,2008年的出廠價格近120美元/張。
“它們在北美市場非常暢銷,”華麗木業副總經理褚海明說,“從今年開始,也賣到了日本。”
華麗木業所在的友好林業局隸屬伊春市,位于小興安嶺主山脈上,被28萬公頃由紅松、云杉、冷杉、落葉松和樺木等樹木組成的丘陵林地所環繞。其地理位置十分偏僻,離最近的運輸樞紐哈爾濱有340多公里。華麗木業與其兄弟公司華龍木業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華龍木業)每年為宜家生產將近600萬美元的產品。
它隨時通過供應商網絡系統向工廠下訂單。三周后,生產出來的家具從伊春被運到哈爾濱,再從那里銷往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宜家商場。2007年開始,在宜家遍布全球的近300家商場里,已有超過22%的產品產自中國(中國的生產成本只有歐洲一些地方的1/3)。
這一比例延續到2009年中國始終在宜家內部的出口國中排名第一。
高峰時期,華麗木業一年生產5萬套大拉桌,其他型號的餐桌和配件不計其數。褚海明說,“工廠開足馬力都未必能滿足(宜家的)需求。”
但是,金融危機沒有放過任何企業。
2008年全年,華麗木業和華龍木業都不得不苦等定單,全廠上下痛感“度日如年”。以大拉桌這個產品計算,生產數量幾乎下降了一半,價格則下調12%。
“尤其在2008年的整個5月里,一個(大拉桌)定單也沒有等到。”即使其上級單位友好林業局借與宜家合作之機,已經在2005年4月19日,獲得了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FSC)的森林經營認證。
FSC是全球通行的最為嚴格的、關于森林管理和林產品加工貿易的認證體系,對友好林業局而言是一紙“通行證”。但尚未在國際化貿易的道路上體會“一路暢通”的快感,金融危機已經讓供應商與零售商之間的矛盾昭然若揭。
1.通行證!護身符?
“我們的優勢就在于選擇做了FSC認證。”友好林業局的負責人,晟宇木業集團(華麗木業與華龍的母公司)的副總經理寧國斌下了這個結論。
寧國斌每年都要陪林業局局長參加宜家在青島舉行的北方區供應商大會。供應商也把這一年一度的會議,戲稱為“壓價大會”或者“訴苦大會”。
2007年,曾有90多位供應商在中國北方為全球宜家制造玻璃制品、沙發套、廚柜、各種木器和各種希奇古怪的小玩意。全面考慮供應鏈管理后,宜家的目標是將供應商數目壓縮到60個左右。
“只有5%-10%左右的產能在為宜家工作的供應商,我們確實在有意識地加強對他們的檢查,如果有不合格者,就會被淘汰掉。”宜家大中華貿易區社會和環境責任部門(Social and Environment,下稱SE)經理王林說,因為所占份額太少,宜家很難要求這類公司按自己對環保和傭工及管理的標準去做。篩選過后,剩下的供應商則必須在規模、工藝和安全性上各有特色。
“事實證明,友好林業局(做FSC認證)是有前瞻性的。”參與這個項目的WWF高級林業項目官員安延說,FSC分成兩部分:一是FSC森林經營(FM),這是針對林業局所管轄森林或人工林的認證;一是FSC產銷監管鏈(CoC)認證,通過生產流程至銷售部門的整個過程來追蹤FSC認證的材料。
中國已有千余家企業取得CoC認證;友好林業局與吉林省白河林業局則是中國第一批取得森林經營認證的國有林場。二者都是宜家、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中國國家林業科學院在2002年選中的第一批國有森林FSC認證試點單位,宜家和WWF為兩個林業局提供了前期認證所需的資金和技術支持。
宜家此舉,確有一部分是來自國際社會對待龐大零售帝國慣常的“挑剔”態度輿論壓力讓宜家、沃爾瑪等企業無一幸免。
相比因供應商中出現血汗工廠而頻受指責的沃爾瑪,宜家更“樹大招風”傭工問題外,它是一個年銷售額為212億歐元(2007年9月到2008年8月財年)的龐大資源消耗型企業,而在用木材造家具而保護地球上日益稀少的森林資源,防止濫砍濫伐已經成了環保話題中的焦點。
一旦木材貼上FSC署名的“樹型”標志,意味著某種意義上的“絕對安全”:不僅木材的采伐來自可持續利用的森林,并且在整個作業鏈條中,環境、生物多樣性、當地文化、原住民、采伐工人和制造工人都得到了公正的對待。
跨國零售商們現在非常青睞這種安全的供應商業內慣例是,通過FSC認證的木制品的銷售價格在國際貿易中,能高出其他木制品20%到30%。
在FSC項目上,由宜家提供前期認證資金,WWF派來有關專家和友好林業局一起花費了3年多時間準備,終獲通過。“可以說,得到FSC的企業獲得了全球競爭的基礎。”安延說。換言之,他們得到的是一紙全球“通行證”。
但這并非“護身符”。
“獲得資格進入全球博弈的中國木材加工企業很快會發現,在這個市場中會面臨壓力和挑戰。”中國林科院木材研究所研究員王天佑提出警告。
此間有國家政策因素:中國為保護所剩無幾的森林資源,大量從國外進口木材。國家允許的年采伐量是8000萬立方米,進口木材量已經是其一倍。中國的木材加工企業要想為國際市場生產家具或其他制品,需要使用進口木材,這就使得它的價格競爭力被削弱了。
友好林業局的窘景不幸被王天佑言中。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大興土木基建的熱潮中,國有森林蓄積量減少了55%。為保護東北所剩不多的天然林區,從1998年起,國家在這一地區實施“天保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10年累計減伐木材產量1256.7萬立方米;2009年,友好林業局被分配的一年木材采伐量只有16.5立方米。原料有限,想靠擴大規模生產來降低成本,打入國際市場未必可行。
“在國內市場上,無論家具還是木材銷售中,因為FSC認證不普及,這類木材并不為家具制造商和消費者所承認。”寧國斌抱怨,“在國際銷售中,友好因為遇到了特別能降價的宜家和經濟危機,原本該比普通森林產品多出的20%到30%價格優勢,我們目前還沒拿到。”
中國供應商自身的情況還要復雜一些。比如,宜家計算出,中國北方區供應商們在2007年產品的總體成本是2.85%,全球宜家工廠的平均總體成本則只有1.62%。這個差距是被中國企業的生產效率、物流成本過大和技術創新緩慢等各種問題拖后腿所致。
好在友好林業局下屬產業的結構設計多元化,有抗風險能力。早在國家于2000年啟動天保工程,要求東北的國有林業局集體減伐時,友好林業局就成了黑龍江地區的林業局中最有緊迫感,轉向最快的單位之一。
森林減伐,過去單純靠木頭吃飯的林業工人就要失業。友好林業局有6萬人要吃飯,當務之急是要給這些人找到就業崗位和出路。
據2000年起就和友好林業局打交道的一位宜家工廠高級管理者回憶,在為工人和下屬企業尋找項目上,友好林業局是他見過的“思路最開闊”的國有林業局。該局用了5年時間,使得每年1.98億元的工業總產值的構成除去木材深加工外,還包括了:淀粉加工、鋼鐵鑄造、有當地特色的工藝品制造、各種養殖業(其養雞場是肯德基的全國供應商之一)等等。
因此,2010年,當FSC為期5年的認證有效期結束,需要林業局投入精力和財力繼續認證下一個5年時,WWF的官員對友好林業局仍舊會選擇參與這個項目感到有信心。
頁次:1 /2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Go: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