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物流在當初的物流重組階段,整合了集團內分散在28個產品事業部的采購、原材料倉儲配送、成品倉儲配送的職能,并率先提出了三個JI丁(Just in time)的管理,即JIT采購;J1丁原材料配送、JIT成品分撥物流。通過他們,海爾物流形成了直接面對市場的、完整的以信息流支撐的物流、商流、資金流的同步流程體系,獲得了基于時間的競爭優勢,以時間消滅空間,達到以最低的物流總成本向客戶提供最大的附加價值服務。
在供應鏈管理階段,海爾物流創新性地提出了“一流三網”的管理模式。海爾集團自1999年開始,進行以“市場鏈”為紐帶的業務流程再造,以定單信息流為中心,帶動物流、商流、資金流的運轉。海爾物流的“一流三網”充分體現了現代物流的特征:“一流”是以定單信息流為中心;“三網”分別是全球供應鏈資源網絡、全球配送資源網絡和計算機信息網絡;“三網”同步流動,為定單信息流的增值提供支持。
海爾物流的信息化技術一直處于不斷革新、改進的過程之中。建立ERP系統是海爾實現高度信息化的第一步。在成功實施ERP系統的基礎上,海爾建立了SRM(招標、供應商關系管理),B2B(訂單互動、庫存協調)、掃描系統(收發貨、投入產出、倉庫管理、電子標簽)、訂價支持(訂價方案的審批)、模具生命周期管理、新品網上流轉(新品開發各個環節的控制)等信息系統,并使之與ERP系統連接起來。這樣。用戶的信息可同步轉化為企業內部的信息,實現以信息替代庫存,零資金占用。
在基礎設施方面,以強大的網絡技術為依托,自2002年開始逐漸推廣條碼掃描和RF技術在物流中的使用,以解決成品物流過程中面臨的準確率、實時性、高效性和問題可追性的要求。2003年海爾推廣全程掃描后,物流業務的準確率有了明顯提高。發貨的準確率達到100%,提高了客戶的滿意率。同年底,海爾物流開始進行先進先出索統閘口的試點,并于2004年初在全國42個配送中心進行推廣,全面實行嚴格的先進先出管理,加快了庫存的周轉效率。
好的企業滿足需求,偉大的企業創造市場。海爾物流在擁有了三個JIT的速度、一流三網的資源和信息化平臺的支持,在不斷完善內部業務運作的同時,積極發展品牌集群和社會化物流業務:其一是品牌集群,打造搭建一條完整的家電產業鏈。其二是構建社會化的采購平臺。海爾目前在全球有10個工業園,30個海外工廠及制造基地,這些工廠的采購全部通過統一的采購平臺進行,全球資源統一管理、統一配置,一方面實現了采購資源最大的共享,另一方面全球工廠的規模優勢增強了海爾采購的成本優勢。
海爾通過整合全球化的采購資源,建立起雙贏的供應鏈,多產業的積聚促成一條完整的家電產業鏈,極大地提高了核心競爭力。建立起強大的全球供應鏈網絡,使海爾的供應商由原來的2200多家優化至不到800家,而國際化供應商的比例卻上升至82.5。目前世界五百強企業中有五分之一已成為海爾的合作伙伴。全球供應鏈資源網的整合使海爾獲得了快速滿足用戶需求的能力。
2003年,海爾物流在發展企業物流的同時,成功地向物流企業進行了轉變,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目前海爾第三方物流服務領域正迅速拓展至I丁業、食品業、制造業等多個行業,并取得一定成效。另一方面,在不斷拓展第三方物流業務的同時,海爾開始提供第四方物流服務,同第三方物流相比,第四方物流服務的內容更多,覆蓋的地區更廣,更能開拓新的服務領域,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它幫助客戶規劃、實施和執行供應鏈的程序,并先后為制造業、航空業等領域的企業提供了物流增值服務,現在來看物流業務已經為海爾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2001年3月31日,“海爾現代物流同步模式研討會暨海爾國際物流中心啟用儀式”,在青島海爾總部舉行。這標志著海爾物流進入了實質性的運作階段。海爾物流的成功經驗已在不同場合有過詳細報道,此處就不再贅述,只是做一簡要歸納。
在海爾,首先根據其發展戰略的需要,改變了傳統的按庫存生產(MTS)的模式,轉而采用按定單生產(MTO)的管理模式,消除了對需求預測的盲目性和誤差。為了保證按單生產模式的成功,海爾集團實施了現代物流同步的模式,全球供應鏈網絡得到了全面優化整合,國際化供應商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保證了產品質量和JIT交貨。
海爾集團每個月平均接到6000多個銷售訂單,定制的產品品種達7000多個,通過整合物流,庫存資金減少了67%。海爾物流中心貨區面積只有7000多平方米,但其吞吐量卻相當于普通倉庫的30萬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