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很多人都相信中國仍將是最大的風電裝機市場,但也不得不面對風能并網依舊是一個難題。
為了研究如何解決風電并網的瓶頸問題,國網能源研究與維斯塔斯日前共同發布了名為《風電與電網協調發展綜合解決策略》報告,并選取吉林省為實例,研究如何避免大規模的棄風。但結果證明,要提高電網接納風電的消納能力,并不僅是一個技術難題。
“需要配合各種解決方案。”國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蔣莉萍說,“整個電力系統的價格體系和利益格局都要有變化。”
作為中國八大風電基地所在省之一,吉林省風能有效蘊藏量為692TWh,其西部地區70m高度年平均風速6.08-7.08m/s,年平均風功率密度268.8-381.5W/㎡,風電容量為2400MW。不過,由于網架的薄弱,在正常方式下風電大發時線路接近滿載,不得不采取限制風電的措施。
模擬吉林省2011年的風電裝機為2400MW,在不考慮引入技術、管理、政策解決策略時,風電可發電量為約479萬MWh,風電站用電量的8.65%;棄風電量為約36萬MWh,棄風比例為7.58%。
“吉林省與丹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說吉林電網接入全國大電網,類似于丹麥在整個歐盟電網中的角色,而且這兩個地方的風能資源都很豐富,當地的熱電聯產也比較適用。這是我們選擇吉林省作為研究案例的原因。”蔣莉萍表示。
據丹麥國家電網公司副總裁彼德·讓金森介紹,2010年丹麥風電裝機容量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比例超過20%,風電發電量占用電量比例達21%,風電出力占負荷比例的最大瞬時值達到98.2%。
蔣莉萍和她的同事們設置了四種不同的情景下,吉林省的風電棄風比例與風電利用比例分別為5.96%、8.8%;3.75%、9%;5.83%、8.81%和1.66%、9.2%。
但蔣莉萍并不認為通過這些情景模式的設置就能實際解決風電并網的難題。“我覺得地方政府的這種探索只是找一種技術的路徑,實際上這種技術的路徑即使走通了,如果政策不到位,最后也走不下去。”蔣莉萍表示。
這其中最基本的問題在于電價。一些人士認為,國家目前所確定的煤電標桿電價,實際上是按照火電站每年5000小時的發電小時數來計算的。如果要提高風電的利用率,在電力需求一定的情況下,必然需要減少火電的發電量。這樣一來,燃煤電站的收益就可能要降低了。
實際上,200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明確指出,電網要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項目的上網電量。但盡管風電頭頂“清潔能源”的高帽子,但在實際的電力市場上,卻沒有受到更多的優待。
“不管是燃煤電站還是風力發電站,在市場上大家應該是一樣的。”一位電網人士表示,“不能說風電是清潔能源,這個利益就都是他們得,并把別的電源打壓下去。”
這樣的說法似乎與中國大力發展并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承諾相悖,但至少目前來看,如果整個電力系統的價格體系和利益格局保持不變,風電并網的難題就無解。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