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經過第一輪聽證之后,美國商務部決定,正式就德國光伏企業SolarWorld美國分公司與美國太陽能制造聯合會 (CASM)針對中國光伏企業發起“雙反”(反補貼、反傾銷)調查。
10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就此發表談話表示,美國在全球倡導的清潔能源領域主動挑起貿易摩擦,將自身競爭力因素導致的產業發展滯緩問題歸咎于中國產品的競爭,并擬采取限制措施,中國公眾和企業對此強烈不滿。中國政府嚴重關切此案。
“45天后,美方將出臺損害初裁。目前,國內光伏企業已經進入實質應訴階段。”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法律服務部人士接受 《每周能源觀察》采訪時表示。
機電商會組織聯合抗辯
11月8日,在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的組織下,14家中國光伏企業將聯合抗辯美國“雙反”,并委托美國盛德律師事務所代理應辯事宜。
這14家光伏企業分別是:尚德、天合、韓華、阿特斯、英利、中盛光電、東營光伏、輝倫、晶澳、特變電工、昱輝陽光、歐貝黎、日地、保利協鑫。
“機電商會組織統一抗辯,有利于國內光伏企業團結起來應對危機。”阿特斯(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業務發展總監張謙向 《每周能源觀察》表示,之后還有一系列的法律程序要走,大家組織起來,共同研究抗辯策略,選擇適當時機做出相應動作。
“按照程序,在8日立案當天召開聽證會上,如果沒有反對,就會當天做出損害裁定。”湘財證券光伏分析師侯文濤告訴 《每周能源觀察》,會上包括美國firstsolar在內的一些美國光伏企業明確反對“雙反”,尚德、天合、阿特斯、英利等四家中國光伏企業在華盛頓參加首次聽證會,并進行了首次抗辯。鑒于企業提出抗辯,美方沒有作出當天裁定。
機電商會法律服務部有關人士表示,美方將在45天后做出損害初裁,出具書面意見。目前,國內光伏企業已經進入實質應訴階段。此前,國內媒體報道的12月5日和20天之后初步裁定的消息均不準確。
該人士稱,之后美方還將繼續召開聽證會,機電商會也將選擇合適時機對 外發布相關信息。
最終可能不了了之
“單就太陽能光伏產業,未來中美兩國將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如果‘雙反’不能打贏,雙方都將會受影響。”湘財證券光伏分析師侯文濤告訴《每周能源觀察》,去年全球太陽能光伏產量的16吉瓦,中國占到約8吉瓦。全球光伏的需求市場占有率方面,大致是美國10%、歐洲80%、國內10%。
美國太陽能制造商聯盟在申訴文件中指出,由于中國光伏組件價格過低,美國流失了數以千計的工作機會。美方估計美國大約會有1600名光伏行業工人為此失業。
侯文濤分析,德國SolarWorld美國分公司在美國有一些工廠,為了開拓其在美市場,聯合美國太陽能制造聯合會(CASM)發起“雙反”,意在打壓競爭對手。
“另外,全球太陽能光伏產業處于低谷期,美國市場也不例外,先前美國政府曾對其國內光伏企業進行過大量補貼,但最近卻接連發生企業倒閉現象,美國企業把這些歸結于中國光伏企業的強勢競爭。”晶澳太陽能一位人士告訴《每周能源觀察》。
沈丹陽表示,近年來中國光伏產業通過自身努力不斷降低成本,順應了推廣使用綠色能源的世界潮流,也給世界各國消費者帶來了實際利益。目前,中美在新能源產業領域互有需求,互利合作。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清潔能源產品采取限制措施,不僅破壞中美新能源領域的良好合作氛圍,也損害美國光伏產業的自身利益。“這種限制措施與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挑戰的大趨勢背道而馳。”侯文濤認為,即便不考慮市場問題,長遠來看,光伏產品價格的走向也會越來越低,最終都會取消政府補貼。“美國從國內政治角度出發作出這項決定,是把中國光伏企業當成了‘替罪羊’。”談到對國內光伏產業可能產生的影響,福能集團市場部總監劉正楊告訴《每周能源觀察》,如果應訴失敗,會對出口美國乃至歐洲市場都產生影響。不過,隨著國家光伏電價出臺,國內越來越重視光伏發展,國內市場的擴大也能消化掉部分光伏產能,能一定程度上緩解市場壓力。對于最后的結果,他預測“過程將會持續很長時間,最終結果可能不了了之”。
來源:中國電力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