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女群體登上《ELLE》封面。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09‘快樂女聲’不是一場漂亮的戰役。”這是在今年“快女”決賽前夕,主持人汪涵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說過的一句話。汪涵說,“快女”就是“超女”的“非戰斗性減員”:“我們當年最好的戰友———我們的賽制,我們的海選,我們的投票,它們都受傷了。但是我們必須要背著它們跑,所以狙擊能力、作戰能力、移動速度完全受到了牽制。”
這個生動的比喻,將中國王牌選秀節目“快女”在今年所面臨的尷尬困境和盤托出。包括湖南衛視“快樂女聲”在內的中國選秀節目,在重重限制條文中閃轉騰挪,展現出中國電視人“極限生存”的智慧和毅力。不僅如此,所有的選秀節目都必須想方設法對付另一個比繁縟的“禁令”更難以對付的敵人:越來越難滿足的大眾口味。在經歷草根造星、全民公投、自造偶像的巔峰之后,選秀曾經帶來的新鮮刺激與無限想象,在一輪輪“復制”和“克隆”之后逐年萎縮,再別出心裁的創意,看上去也不過是“海選”、“晉級”等固定步驟的變奏;每年的選秀新人根本無力追趕李宇春等“前輩”的輝煌,賽后整體活躍度、曝光率和發展后續力大幅減弱。當年成就李宇春奇跡的觀眾們,用淡漠和疏遠進一步鎖定了選秀內外交困的格局。
中國選秀已經走到盡頭了嗎?它是不是真的“水土不服”注定只能“驚鴻一現”便匆匆退去?通過今年的“快女”比賽,我們還沒有看到解決問題的希望,看到的只有強作歡顏的無奈,和層層積累的困惑。
1
受眾之惑:選秀真的遭到厭棄了嗎?
2009“快樂女聲”自啟動以來,就注定是一場“被動的自救”,在湖南衛視艱難爭取到許可批文的同時,也收到了廣電總局為這檔曾經風靡全國的賽事羅列的一系列“禁令清單”:選手抱頭痛哭的悲情場面、粉絲團狂熱聒噪的吶喊、評委“毒舌點評”、海選的“千奇百怪”,乃至嘉賓的奇裝異服,選手的私生活話題都統統遭到屏蔽,將以往節目中的“看點”乃至“特色”逐一剔除。
此外,還有一股潛藏的輿論陰影在坊間擴散:自2005年李宇春等“超女”在全中國乃至亞洲掀起全民娛樂風暴之后,不斷有唱衰的聲音傳出:“選秀”帶來的興奮,是不是已經被瘋狂透支?會不會盛極而衰?一項網絡調查顯示,6成觀眾對如今泛濫的選秀流露厭煩情緒,不希望再辦選秀。在“選秀”由當年的狂飆突進,進入周而復始的“常規賽”之后,觀眾的熱情還經得起沒完沒了的盤剝和消耗嗎?一條“空降”的規定無疑讓這種來自受眾的壓力雪上加霜:上星節目播出周期壓縮為2個月,由周末黃金時間檔,退居晚10點半以后。
在“09快女”啟動儀式上,湖南衛視的主創人員向外界顯示出一股把“保衛戰”當做“攻城戰”來打的倔強韌勁:把深夜做成黃金檔!同時宣布啟動18個賽區,與6大網絡、10多家唱片公司和時尚雜志合作,讓賽事全面升級。9月4日2009快樂女聲落幕之后,湖南衛視官方透露了一組數字:活動從5月7日正式啟動,歷時近四個月,共有15萬人報名參賽。十場上星總決賽,平均收視率2.72、份額13.72%,同時段排名均為第一,全國觀眾規模約2.38億,收視率、份額及觀眾規模均超過了2007年快樂男聲總決賽。
不過,業內人士也披露了一組不那么群情振奮的數據:2005年“超級女聲”年度3強總決選收視率11.65、市場份額29.54%,超過今年快女“決戰之夜”的4.15和11.12%;廣告收入,從2006年“超女”、2007年“快男”的3億元,縮水至1.2億。
“觀眾嘴巴上說不看,其實還在看。”“選秀沒有死,只是在降溫。”不少受訪人士在受訪時持有類似觀點。太合麥田老總宋柯的觀點具有代表性:“快女”等選秀活動在娛樂節目中的地位依舊不可忽視,大眾反響在狂歡高潮之后的相對低迷屬于正常周期內的自我調整。問題是,如果選秀已經進入“跌停”,它何時會反彈上揚?沒有人能知道。
2
賽制之惑:
沒有“選”,只有“秀”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短信投票,李宇春會不會成為一個奇跡。2005年總決賽300多萬投票,如一雙“隱形的翅膀”,托舉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女孩一舉登頂,直至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當年,“平民造星”在中國的轟動效應,正是造就“超女”達到“自由、超越乃至飛升的競技狀態”的核心推動力。
然而,原本“選秀”的題中之義“選”,在今年遭到最為沉痛的打擊———短信投票被取消,由專家、專業、大眾三方評委,“代行”投票權力。“快女”喪失了最重要的利器,“繳械”后的結果是節目的精彩程度暴跌。對所有電視娛樂節目來說,懸念是賴以為生的根本,沒有“選”只有“秀”,成了“快女”的“阿基里斯之踵”。
在“話題快女”曾軼可的出局和江映蓉奪冠兩場關鍵性比賽中,大眾投票的缺席這一硬傷被兩度放大:曾軼可在10進7中的“突然死亡”,引發網民大討論。到底她的被淘汰是“眾望所歸”還是節目組頂不住壓力“舍卒保帥”?雖然曾有網絡調查顯示7成觀眾表示看曾軼可晉級“想砸電視機”,但沒有短信投票作為“民意”的最終展示,她的去留都顯得缺乏終極說服力;“決戰之夜”能歌善舞的江映蓉所向披靡,在和李霄云的數輪PK中,一直占有絕對的場面優勢,這使得本應是“快女”收官之戰的比賽,刺激程度甚至不如之前的20強突圍賽。05年、06年的最終對決,主辦方均聰明地主動棄權,交由觀眾投票決定選手座次,屏幕上時快時慢、不斷跳動的數字比拼帶給人的灼熱刺激,遠不是今年的百人投票可以比擬。
汪涵對于短信投票作出這樣的評價,它對觀眾來說意味著相對的“開放”和“透明”。即便會有炒票的問題,但它是透明的。“你喜歡她,你可以幫她買票,可以幫她買40萬張、80萬張。現在,越不讓他投票,他就越會覺得,每一次選出來的結果,都可能是黑幕、暗箱、長官意志。觀眾參與不了,沒有知情權。”華誼音樂總經理袁濤認為,公眾參與權的被剝奪,等于從源頭上掐滅了選秀的存在意義。
另一方面,彩鈴最終被證明無法替代短信。據某刊報道的“超女白皮書”,05年的“超女”短信收入高達3000萬,07年更是高達5000萬,今年彩鈴下載只有500萬的進賬,是07年的1/10。由于種種制約,下載彩鈴次數、有效下載地址,包括6大網絡的選手搜索量等數據都未曾在節目上公開,“民意”至此完全退出選秀舞臺。
3
選手之惑:
從期待“英國大媽”到“綿羊音大戰”
作為“選秀”節目中的“內容提供者”,選手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有意思的是,今年4月,在中國內地選秀揭開大幕之前,“英國達人”亞軍蘇珊大媽的出現,掀起了全球熱潮。身材臃腫、打扮老土的高齡選手蘇珊·博伊爾以一曲《我曾有夢》,顛覆了選秀選手的“傳統套路”,比賽實況成為全球網絡點擊量最高的視頻,點擊率短時間突破了1億。
蘇珊大媽的出現,連同國內選秀首次向外國選手敞開懷抱的消息,讓那些對“選秀”多少有些倦怠的中國觀眾,看到了一點欣喜的苗頭,這種情緒被國內媒體實時捕捉,并從中提煉出一個淺顯直白的話題:我們何時能有自己的“蘇珊大媽”?
沒想到,在中性風格靠邊站,絕大多數選手回歸人靚歌甜路線的時刻,“大媽”沒有等到,反而盼來了兩個小妞:“小張柏芝”貢米的出現,為今年“快女”悶熱冗長的海選期,帶來了第一場“春雨”,極大地緩解了前期宣傳的“旱情”。唱歌哆嗦、跑調但堅持原創的90后女孩曾軼可,是2009快樂女聲10強中曝光度和非議最多的選手,也是“快女”上星播出來以來最大的收視救星。包小柏退賽風波之后,曾軼可一夜之間“大放異彩”,即便在她已經出局之后,“曾軼可熱”仍蔓延不休。這要歸功于那些為她甘愿“較勁”、拋白眼、放冷箭,從臺前斗到幕后的評委們,也要多虧那些編出“哥唱的不是歌,是寂寞”的段子的網友們,還要感謝那些散布她是“芙蓉王”老總女兒謠言的“熱心人士”。
討厭曾軼可的人群咆哮著讓她“回家吃飯”,聲討她踐踏了唱歌比賽的基本底線,不過是湖南衛視為了收視率而精心樹立的“話題靶子”。支持她的人繼續力挺,大聲宣布90后不需要對所謂的權威言聽計從,被他人的趣味、陳腐的觀念所擺布。相當多網文指出,從李宇春到曾軼可,選秀的最大變化,是大眾心理由崇拜偶像,進入到娛樂偶像。“娛樂性”較之“實力”,成為選秀選手更容易上位的資本,反過來也證明了觀眾對每年批量涌現、風格近似的“標準化選手”已日趨麻木。
本屆快女專業評委、華研國際唱片副總祝驪雯等人士認為,曾軼可出現是對以往選秀活動中主宰賽果的“大多數審美觀”發起的沖擊,她的受寵,證明選秀活動的標準開始變得寬廣,即使是再小眾的“非常規”偶像,也有自己的舞臺。也有反駁者稱,這種“合而不同”、多重標準并舉的溫和派態度,在比賽需要作出“非此即彼”的判斷時,顯得過于軟弱,容易招致導向的迷失,最終加深而不是厘清了困惑。
4
前途之惑:
選秀還能怎么玩?
當人們還在為曾軼可爭得面紅耳赤的時候,又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明年湖南臺還辦不辦“快男”?有湖南廣電內部人士爆料,選秀節目從06年開始走下坡路,已經非常疲勞,創意衰竭,難以堅持。隨后湖南衛視總編室主任李浩予以否認:“我們當然希望這個欄目能繼續下去,畢竟這個是湖南衛視創立的品牌欄目。”
湖南電視臺副臺長張華立坦然表示:“當然想做,最擔心是觀眾不讓做了。”對于“中國電視熒屏選秀的空間和市場還有多大?”這個問題,他的回答透露出一絲無奈:“市場無邊無際,我們的智慧卻不夠。”
著名評委、音樂人黑楠則表示:“商業選秀可以結束了”。他告訴記者,自己當初是抱著“音樂普及”的理念去參與“超女”賽事,但現在在他看來,音樂選秀已嚴重變質。“現在的女孩去比賽,就像賭博,兜里揣著兩塊錢,就一門心思想中500萬,一夜成名的心態太浮躁,太功利了。”在華誼音樂總經理袁濤看來,變質的除了畸形的賽制,還有觀眾變幻莫測的心理,“話題選手成了大眾發泄內心壓力和焦躁情緒的對象。”張頤武、林如鵬等多年關注傳媒焦點的學者,對“選秀是否走到末路”持謹慎保留的意見:如果增強互動、提升娛樂性,或許會有轉機。
在選秀大面積退潮的背景之下,想要力挽狂瀾的并不只是湖南衛視而已。江蘇衛視、東方衛視等“選秀大戶”也在制作成本的高昂和“投入”“產出”未必能成正比的巨大壓力下,使出百般解數,力圖實現品牌革新換代:接棒“絕對唱響”的“名師高徒”,請來兩岸三地的選秀選手進行“亞洲杯對壘”,但它真正的殺手锏是力邀周杰倫為冠軍打歌,最終還誕生了一個選秀新紀錄———韓國選秀金韓一成為首個在國內選秀中折桂的外籍選手;《加油!東方天使》打出了“誰是下一個鞏俐、章子怡”的口號,優勝選手將有機會參演電影《歌舞青春》以及新版海巖劇……
全民動員,舉國瘋狂,05年的夏天似乎離去多時,可有時候那些飽含盛夏熱量的喧騰場景,卻好像昨天才剛剛發生。翻過這道坎,就是黎明,翻不過去,就是黃昏。中國本土選秀,已經別無退路。
●圓桌會議
“選秀”衰落了嗎?
北京華誼音樂總經理袁濤
沒有驚人創意干脆停辦
從收視率的角度來看,選秀活動在娛樂節目或綜藝節目中,一直占有較高地位。今年快女的收視率依然很高,但是我感覺勢頭不如往年那么火,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缺少了全民參與。能將一個默默無聞的人捧成明星,這是老百姓通過選秀所得到的最大收獲,但是現在取消了群眾的短信投票權利,由所謂評審代行投票權,沒有全民參與,公眾的熱情自然無法調動,選秀活動的發展前景也就不再樂觀。我的建議是:沒有想到驚動天下的創意,干脆就不要辦了,選秀節目在中國生存空間實在太小。
如果比賽過程不能比從前更火,選手出名當然也會越來越難。比如張靚穎,當年通過比賽積累了大量忠實粉絲,我們所作的只要擺脫她“選手”的頭銜,重新進行包裝就好,但現在的選手粉絲基數呈衰減態勢,培養新人對公司而言壓力越來越大。
中國有很多人才,也的確需要一個面向社會的途徑去選拔。但是現在的選秀在走一條畸形的路:能讓老百姓記住的,通常是一些引起爭議的人或者事,甚至成為大眾發泄內心壓力和情緒的渠道,這種關注選秀活動的目光已經多少有些變質。有多少人是因為不喜歡某位選手,想罵他,才去關注這個人,這實在是娛樂節目的悲哀。
北京太合麥田董事總經理宋柯
選秀活動的地位仍然牢固
從今年快女的整個進展情況來看,由于一些外在的限制,主辦方減少賽事,使得選手展現得不夠充分。往年高密度的賽程設置,更能鍛煉選手,像李宇春、張靚穎等參加完所有比賽后,基本具有了很好的演唱、表演能力,但今年的比賽偏溫柔,不夠殘酷,選手可能會得不到更好的鍛煉。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一個電視節目,快女等選秀活動在娛樂節目中仍然處于比較重要的地位,這在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不但因為觀眾有這個需要,也因為選秀活動能給年輕人提供一個展現自己的舞臺,能為娛樂行業提供新鮮的血液。
電視節目都有生命周期,由于政策緣故,現在的選秀恰好處在瓶頸期,導致市場緊縮,但很難說,它會不會在渡過瓶頸期后,再次達到一個高潮。這是一個市場調節過程,選秀節目過多,就會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自然就要縮水。我無法預知以后選秀會形成怎樣一種局面,但可以肯定的是:現在大眾狂歡的消退是個正常現象,節目興衰總有起伏,這是常態。
華研唱片中國區副總經理、“快女”專業評委祝驪雯
選秀本來就不存在純粹的“民選”
臺灣也有很多類似的選秀節目,相比之下,湖南衛視的操作真的很成功,一周一次的賽事,讓歌手的精彩度不斷增強,有些選手開始還沒有很好的表現,但后來的爆發力、韌力都讓我驚訝。
我認為選秀節目在中國電視節目中的主導地位很明顯,它的確為普通人提供了一個好的平臺和機會,這是其他篩選形式無法做到的。它就像是從沙子里面選金子,這些選出來的選手,不但有著很好的粉絲基礎,唱片公司培養新人也會很依賴選秀節目。
有人覺得近幾年選秀活動越來越冷,這也是一個正常現象。“超女”是中國第一個地方化的造星運動,它即興而自發,喚起了整個內地群眾對新歌手的渴望,現在大家都努力試著超越,但的確很難實現。05年那一屆的氛圍是難以復制的,何況大眾對這些一年一度常規化了的賽事越來越習以為常。同類的節目越來越多,觀眾都會疲憊,這不是節目本身的問題,它只是需要新的形式,新的元素不斷充實。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評論家張頤武
讓年輕人回到電視機前,這就夠了
在我看來,今年這一屆快女高潮迭起,富有戲劇性,但是缺少了一種王者氣概,選手們的粉絲已經沒有李宇春當年的玉米們那么癡迷,選手魅力似乎有所下降。今年的快女影響力依然很大,雖然不及05年。隨著05年超女帶來的種種新鮮感的消失,選秀節目似乎逐漸冷了下去。但我認為選秀活動依然很重要,而且觀眾對其也是非常認可,現在各個電視臺都有各種選秀節目,選秀活動也趨于常規,這種活動有很強的生命力。
我覺得選秀活動有個很重要的意義值得一提:以前青少年很少看電視,但現在網絡實際上轉移了很多年輕人的注意視線。快女等選秀節目將很多的青少年觀眾從網絡的虛擬世界吸引到電視機跟前。從這一點來看,選秀活動實現了不同年齡層次段觀眾群體的順利融合與過度,并提升了收視率,這對于電視節目發展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轉變,這是它的最大意義。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副校長林如鵬
電視節目形式各領風騷三五年選秀前途難以預測
中國的電視制作模仿外來形式很快,并且非常多樣。但無論是訪談節目還是選秀節目,都只是一種節目形態。以中國目前電視節目形式的更新速度來看,單一節目類型都無法持久,無非是各領風騷3、5年而已。由于大量被復制,被“克隆”,觀眾必然產生審美疲勞,所以選秀不可能長久不衰。快女等選秀活動從05年異常火爆,到而今逐步冷淡的現象,是市場不斷更新、自我調節的結果,屬正常現象。
而今這些選秀活動挖掘出的新人,也會面對不同的命運。有實力的歌手才有后勁發展,那些被炒作出來的,被商業包裝出來的,就只能成為過眼云煙。當然,這類選秀活動也不失為一種選拔新人的途徑。以后的選秀活動的命運很難預測,我覺得必須要更多互動,更富市場性、娛樂性,才能發展。
本報記者郭珊實習生王莉莎
|